此节中,孔子以“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之言,指出民众对于“仁”这一伦理道德的重视,甚至超越了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孔子曾云,“仁者爱人”,则“仁”所承载,乃是一种对人与人之间最为基本也最为深沉的关爱与理解。在儒家思想中,它几乎是所有道德行为的核心和根本。 首先,就历史背景而言,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时值...
【15-3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1】于水火。水火,吾见蹈【2】而死【3】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注释】【1】甚:原义指生殖器的交合。引申为,过界了,过分,过度,超过。【2】蹈:用脚交错移动,产生位置变化,有踩踏的意思。【3】死:灵魂(精神)与肉身断开不再相续,不再结合,灵与肉分离...
【原文】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①而死者矣,未见蹈②仁而死者也。” ①蹈:踩,踏,赴;②蹈:实行; 【译文】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求,超过对于水火的需求。我见过涉水蹈火而死的,却没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民之于仁,甚于水火【原文】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说:“老百姓对于仁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需要。水与火,我还看见因跳进去而死了的,却从没有看见过因实践仁德而死了的。” 【读解】 水与火满足的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仁却满足...
”取水生火是老百姓过日子最重要的事情,但就是水、火这样恩惠的物质,有时也会将人淹没烧死。 不识天能过,不识人不能过; 不识君能过,不识仁不能过。 国家施行仁政,教化仁风,比水滋润,比火温暖,人民能够尽情享受仁的恩惠,而不会被仁淹没烧死。 孔子将仁提高到了“甚于水火”的高度,说明人民对仁...
阿菠萝 评论子曰:“民之于仁也:孔子说:民众对于仁道,避之过甚于水火。就算是水和火,我也见过勇敢的踩踏在其中而死去的人,唯独没见过勇敢的践行仁道而死去的人。 球 评论子曰:“民之于仁也:春秋时代社会生活情况已不可考,据史记记载,儒家“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很繁琐,连夫子高足冉求都说力不足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论语?卫灵公》)译:孔子说:“人民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需要.面对水与火,我看见溺水蹈火而死的人,却没见过践行仁德而死的人.”(甚:超过.蹈:践踏.)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里的人生哲学:“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论语》里的人生哲学 一、中心思想──仁 13.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卫灵公】【白话翻译】孔子说:“人民对于仁道,其实比水火更重要。更何况有人死于水火,却没见有人死于行仁道。”【补述】...
【题目】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论语?卫灵公》译:孔子说:“人民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需要.面对水与火,我看见溺水蹈火而死的人,却没见过践行仁德而死的人.”(甚:超过.蹈:践踏.)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民众之(远)于仁道,有甚于水火之患。但我只见身处水火而死者,却未见身处仁道而死者”。 【注释】 “仁”,此处应指仁道。“仁”,亲也,从人从二,故“仁”体现了人与他人、与社会、与天地万物的亲善和谐关系。用西哲的话术来说,仁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的善待。现代心理学所谓的“同理心”与“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