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之变”案是发生于唐代的一起案件,涉及人物为李训、郑注,出自《通鉴》《旧唐书》《新唐书》。案件经过 文宗太和九年十月,李训、郑注诛除权宦王守澄后,又谋尽诛诸宦。在郑注赴风翔任节度使前,曾与李训商定利用为王守澄下葬之机,内外配合,尽魁宦官。但李训欲专其功,乃与其心腹郭行余、王瑙(二人被...
☞甘露之变失败的原因 本来,“甘露之变”的设计还是非常精巧的,李训和郑注与宦官集团关系密切,仇士良等人对他毫无防备。计划也几乎成功了,怎么就稀里糊涂崩溃了呢?难道所有的责任就在韩约的“发挥失常”?其实不然,如果我们梳理其中的细节就会发现,如果“甘露之变”能成功,那才叫偶然。✔组织者缺乏广泛...
“甘露之变”是三国时期东吴政坛上的一场重要变故,它揭示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与残酷性。诸葛恪和陆逊之间的斗争,反映了当时东吴内部的权力格局以及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虽然诸葛恪一度掌握了权力,但最终由于治理能力不足,未能有效稳定政局,反而导致了更深层次的权力斗争。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东吴的历史进程,也为后来...
事后大批官员被血洗,唐文宗也被宦官掌控,再也无法君临天下了;李昂精心策划的“甘露之变”,为何会惨遭失败?其一,内部不团结 唐文宗登基后,重用了宰相李训与凤翔节度使郑注;在二人的辅佐下,李昂利用宦官仇士良与拥戴自己即位的宦官王守澄之间的矛盾,最终诛杀了他,而后又将矛头对准了另一个宦官仇士良。因诛杀...
(二)甘露之变 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唐文宗御临紫宸殿。百官列班站定后,韩约按照前番谋划,奏称:“左金吾衙门后院的石榴树上,昨晚发现有甘露降临,这是祥瑞的征兆。” 于是,在李训的带领下,其他宰相及文武百官纷纷行礼向唐文宗祝贺。李训又乘机劝唐文宗亲自前往观看,以便承受上天赐予的祥瑞。唐文宗表示同意。
公元260年6月2日,魏国皇帝曹髦准备讨伐司马昭,却被司马昭派兵入宫镇压。不久后曹髦被杀,史称“甘露之变”。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曹髦在行动前所说。他不甘于做司马昭控制的傀儡,认为司马昭篡权夺位是迟早的事,所以决定做最后的挣扎。 这是曹魏家族对司马氏的最后一次武装反抗,此后司马氏完全掌控了曹魏...
按照正史记载,甘露之变就是唐文宗(唐宪宗之孙)不甘心继续被宦官掌控,和亲信(李训、郑注等人)谋划诛杀宦官的行为,最终功败垂成。为什么称之为甘露之变呢,是因为策划这起事件的官员说皇城的某个地方天降甘露,希望皇帝组织大家一块参观,而他们的真实意图,就是等宦官首脑齐聚这里时,让伏兵出来把他们一网打尽...
便从凤翔率亲兵五百名直奔京师,中途走到扶风得到了李训失败的确切消息。于是,他又返回凤翔,后被宦官监军使张仲清杀害。甘露之变以后,宦官的气焰更加嚣张。他们把握了宫廷大权,文宗不仅成了傀儡,而且成了囚徒。开成五年(840),他终于被宦官们杀死在大明宫中的太和殿,死时33岁。#甘露之变# ...
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只因李训的自作聪明而功败垂成,实在令人叹惜。李训那个自认为一箭双雕的“甘露计划”,不但没有成功,自己反而赔上了一条命,还把老伙计郑注的命也搭进来的。更要命的是,唐文宗诛杀宦官的梦想也因此完全破灭了。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隋唐人物述评》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