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圈足。唐代以后,圈足逐渐流行起来,直到今天家里用的一些盘碗都是属于圈足,它的底部是有内凹的。圈足是指器物底部以一个有一定宽度的圆形圈拖起器身。圈足有高低深浅之分;圈足壁有薄厚之分,成型方法有镶接和旋削两种。每个时期因挖足工艺略有区别,致使圈足的深浅、薄厚、足壁倾斜...
瓷器圈足的类型1.【高足】:安装在陶豆、陶瓷盘、杯、碗的正下部,有圆柱形、圆筒形、竹节形、上小下大的喇叭形等样式。高足有实心的,也有中空的高圈足,还有的足壁有镂孔。 2.【蹄足】:足下端形似兽类的蹄。这种足式见于六朝青瓷砚、香炉以及唐代三彩三足镇等器上。 3.【柱形足】:如直立的实心圆柱,支撑着...
1.大小形状不一 瓷器圈足的大小和形状因器物而异,没有一定的规律,但一般都是根据器物的重量和形状来设计。同时,圈足的大小和形状也直接关系到瓷器的稳定性和美观度。 2.器物质地与圈足的适配性 圈足与器物的质地需要相互协调,只有匹配适合的圈足才能使器物更加稳定和美观。例如,瓷...
双圈足 双圈足,亦称“二层台圈足”,瓷器圈足形式之一,流行于清康熙早期景德镇窑的瓶、罐、盆等器物上。。造型为内外两层圈足,内圈足略浅,呈悬空状,外圈足与放置面接触。 流行于清康熙早期景德镇窑的瓶、罐、盆等器物上。
关于古代瓷器圈足窑粘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具体信息: 一、窑粘的定义 窑粘属于瓷器缺陷之一,是在瓷器烧制过程中,由于装窑方法不当(如窑具倾斜、装瓷时空间拥挤),导致瓷器与瓷器之间或瓷器与窑具相互粘连的现象。这种粘连可能发生在瓷器的任何部位,包括圈足。 二、圈足的特点 圈足是瓷器底部的一种常见形式,其设计多样...
一,五代时期瓷器圈足直径宽大且外撇。不同于唐代时期的玉璧底和假圈足,为了增加瓷器摆放时的稳定性,延续了唐代仿金银器的造型,五代时期把圈足设计为宽而外撇,侧面观察呈梯形,也是制瓷工艺水平的又一次提高。耀州窑和长沙窑所产器物足壁较厚,定窑所产器物足壁则相反。
汝窑瓷器的圈足设计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尤其是其圆器圈足的外撇外卷样式,为原本普通的造型增添了几分金属器皿的感觉。这种圈足样式让人联想到盛唐、五代的金银器,充满了古典之美。汝窑瓷器的常见造型包括高圈足、矮圈足、圈足外撇和卧足等,每种造型都显得非常隽秀。汝瓷的圈足设计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满釉支烧和...
7224 5 02:08 App 瓷器釉料演变 891 0 02:34 App 元明清瓷器挖足演变 1517 0 02:00 App 火石红种类 2427 1 03:34 App 瓷器底足年代 1310 1 01:42 App 元明清人物身材断代 2574 0 00:25 App 瓷器圈足断代方法 3398 0 00:56 App 元明清胎质断代 921 1 01:36 App 瓷器垫烧方式汇总 2077 1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