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匦使 [ lǐ guǐ shǐ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lǐ guǐ shǐ ] 唐代于垂拱二年(一说垂拱元年)始于庙堂置匦(意见箱),收纳臣下意见书,以申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情状。由御史中丞﹑侍御史﹑中书舍人等人为理匦使,负责处理其事。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历史官职> 理匦使 使职名。匦即匣。武则天垂拱二年(686)铸四铜柜(匦)列于朝堂: 青匦在东,告养人劝农之事者投之; 丹匦在南,论时政得失者投之; 白匦在西,陈仰屈者投之; 黑匦在北,告天文、秘谋者投之。置使署理四方投匦之书,以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充任。玄宗天宝九载(750)改名献纳使,肃宗至德元...
成语(Idiom):理匦使发音(Pronunciation):lǐ yī shǐ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能够合理地分配资源,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公平的待遇和机会。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理匦使是由“理”、“匦”、“使”三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理”表示合理、公正;“匦”是古代一种用来盛放珍贵物品的箱子;“使”表示使用。
匦,是一种类似于意见箱的设施,用于接收臣民的上书。它最初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民间疾苦,解决社会矛盾。在唐代,匦的使用得到了进一步完善,通过设置专门的理匦使,确保意见能够得到有效处理。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增强朝廷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也为官员提供了了解民情的重要途径。理匦使作为...
词语 理匦使 拼音 lǐ ɡuǐ shǐ 书写 理 匦 使 解释 1.唐代于垂拱二年(一说垂拱元年)始于庙堂置匦(意见箱),收纳臣下意见书,以申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情状。由御史中丞﹑侍御史﹑中书舍人等人为理匦使,负责处理其事。理匦使造句 理匦使的同音字 厑 吖 呵 啊 嗄 嬶 腌 錒 锕...
词语理匦使 拼音lǐ guǐ shǐ注音ㄌㄧˇㄍㄨㄟˇㄕˇ 解释1.唐代于垂拱二年(一说垂拱元年)始于庙堂置匦(意见箱),收纳臣下意见书,以申天下之冤滞更多:https://www.bmcx.com/,达万人之情状。由御史中丞﹑侍御史﹑中书舍人等人为理匦使,负责处理其事。
关于武则天时期的“铜匦”说法错误的是 A. 由谏议大夫、补阙、拾遗充任知匦使,御史中丞、侍御充任理匦使 B. “铜匦”相当于一个多功能的信息接收箱 C. 这个铜匦内分五个小箱,分别对应着五个开口,而每个小箱对应着自己的功能分区 D. 铜匦的西面是“伸冤箱”,为白色,专门接收要求伸冤的诉状 点击查看答案...
繁体理匭使 拼音lǐ guǐ shǐ 注音ㄌㄧˇㄍㄨㄟˇㄕˇ 理匦使的意思 1.唐代于垂拱二年(一说垂拱元年)始于庙堂置匦(意见箱),收纳臣下意见书,以申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情状。由御史中丞、侍御史、中书舍人等人为理匦使,负责处理其事。 理匦使 引证解释 ...
理匦使含义解释 理匦使[lǐ guǐ shǐ] 唐代于垂拱二年(一说垂拱元年)始于庙堂置匦(意见箱),收纳臣下意见书,以申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情状。由御史中丞、侍御史、中书舍人等人为理匦使,负责处理其事。 理匦使引证解释 ⒈唐 代于 垂拱 二年(一说 垂拱 元年)始于庙堂置匦(意见箱),收纳臣下意见书,...
理匦使 拼音lǐ guǐ shǐ 注音ㄌ一ˇ ㄍㄨㄟˇㄕˇ 繁体理匭使 词语解释 理匦使[ lǐ guǐ shǐ ] ⒈ 唐代于垂拱二年(一说垂拱元年)始于庙堂置匦(意见箱),收纳臣下意见书,以申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情状。由御史中丞、侍御史、中书舍人等人为理匦使,负责处理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