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法学派,20世纪资产阶级法学派别之一,以反对传统法学、强调对法应采取“现实”态度而得名。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兴起,在美国法学界中与以R.庞德为首的社会学法学派一起长期占据支配地位。代表人物 J.N.弗兰克、K.N.卢埃林(1893~1962)、W.U.穆尔(1879~1949)和H.奥利芬特(1884~1939)等人。美国19...
现实主义法学名词解释: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强调对法应采取现实态度、法只是法官行为的一种法哲学倾向。它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学派,表现了一种特殊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主要代表人物是霍姆斯、格雷、卢埃林、弗兰克、穆尔、奥利芬特等,他们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强调行动中的法;强调法的社会目的性;强调把“...
现实主义法学按源流划分可分为北欧现实主义法学和美国现实主义法学。由于有关法律不确定性的主张主要集中于美国这一流派,现只介绍美国现实主义法学。现实主义法学在二战前的美国曾风行一时。根据其中一位代表性学者——弗兰克的分类,其可分为卢埃林的规则怀疑论和弗兰克的事实怀疑论。他们不断表达规则不确定性和事实不...
美国现实主义法学从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的实用主义法学发展而来的,由卡尔·尼可森·卢埃林(Karl Nickson Llewellyn)、杰罗姆·弗兰克(Jerome Frank)等现实主义法学家完成其理论体系建构。简介 美国现实主义法学,是当代法学理论界最值得注目的法学学派之一。发展历史 20世纪20-30年代,在美国...
美国现实主义法学派,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具有影响的法学派之一,因其反对传统的法律形式主义,主张采取现实法律态度,故而得名。其创始人常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的霍姆斯和格雷,但作为一个学派正式被确认,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其代表人物是卢埃林和弗兰克。这一派以实用主义哲学、弗洛伊德心理学、行为主义...
现实主义法学的中国思辨 作者简介 王绍喜,天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天津仲裁委员会和海南国际仲裁院仲裁员,中国广告协会法律与道德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在...
现实主义法学是一种强调法律实际运行方式和法律与社会现实关系的法律学说。其特点可以归纳如下:注重实证研究:与传统法学理论不同,现实主义法学更加重视实证研究。关注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效果,以及法律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法律受社会因素影响:现实主义法学的核心观点是法律并非孤立的存在...
《现实主义法学的中国思辨》是2024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三大体系”背景下对中国法理学的理论探索。本书不满足于对现实主义法学的简单评介,而深入探讨该学派的思想基础、理论命题和研究方法,揭示其贡献与局限性,特别是对中国的意义与启示。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历史、司法案例和理论研究,本书...
现实主义法学,是西方法学领域的一种重要的法学思想,它同形式主义法学、实证主义法学、后现代法学等一起,构成20世纪西方法学的主要流派。发展历程 在英语中,现实主义法学叫Legal Realism,也有人将它翻译成“实用主义法学”或“法律现实主义”。这一法学流派,在西方持续时间之长,波及面之广,实属罕见。它不仅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