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珂此次讲座主题为“从边缘看文明”,他认为边缘不仅是两个主体相互碰撞的撞击点,也可以是连接两者的桥梁,他希望自己能够扮演这样的桥梁角色,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和对话。此次讲座从他在《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一书的思考出发,回顾并梳理其几十年来的学术研究脉络,聚焦“边缘”族群,将其拓展到...
王明珂此次讲座主题为“从边缘看文明”,他认为边缘不仅是两个主体相互碰撞的撞击点,也可以是连接两者的桥梁,他希望自己能够扮演这样的桥梁角色,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和对话。此次讲座从他在《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一书的思考出发,回顾并梳理其几十年来的学术研究脉络,聚焦“边缘”族群,将其拓展到对全球...
华夏帝国与华夏边缘出现后,华夏帝国(更恰当的称法应为“中原帝国”)本身便为一人类生态体系。秦汉长城成为一具体、实质的华夏边缘,华夏以此隔阻北方畜牧化、武装化人群南下争夺生存资源。此情况导致长城以北各人群的全面游牧化,并因此形成数个地域性人类生态体系;它们与华夏帝国间的互动,则形成华夏帝国与华夏边缘共构...
· 以边缘视角理解族群,在历史记忆中反思认同 · 人文社科研究必读书目 · 全新修订再版,增补长篇序言 《华夏边缘》是著名学者王明珂讨论中华民族族群认同与历史发展的重磅研究,为回答“什么是中国人”提供了全新路径。王明珂认为,“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起来像个圆形。”他...
近日,《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修订再版。本书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学界与读者的欢迎,被认为是理解中国历史与民族的关键读本。借此机会,我们邀请到作者王明珂与青年历史学者蔡伟杰做客新京报文化云客厅,一同聊了聊从“边缘”如何反思“中心”;站在“边缘”,我们又如何理解当下漫无止境的身份争端等问题。采...
我并非考古学者,只因长期从事华夏边缘与华夏之研究,经常学习、引用考古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生在距今4000~3500年东亚大陆上的“月明星稀的历程”是考古学上的重大议题,并值得考古学之外的多学科,如古气候与环境科学、社会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者们共同关注。2013年6月中旬,我因参加一场学术会议而有幸探访了...
第八章 华夏对西周的记忆与失忆 第九章 边缘人群华夏化历程:吴太伯的故事 第十章 华夏边缘的漂移:谁是羌人 第十一章 汉人的形成:汉代华夏对四方异族的多元意象 第四部分 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 第十二章 近代华夏边缘再造 第十三章 近代华夏边缘...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王明珂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 《华夏边缘》1997年出版。我的田野是从1994年延续到2003年。我最主要的一些理论方法,关于华夏边缘的认识,都集结在后来2003年出版的《羌在汉藏之间》。说起来,这本书是我真正从一个边缘地区着手,试图理解边缘的人怎么想历史,为什么...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是台湾学者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华夏边缘”系列著作中的开山之作。在这本书中,王明珂先生尝试着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华夏民族的自我认同历史,以此来为“什么是中国人?”之问提供一个新的回答角度。而在其中占有着重要地位的则是“边缘”的问题。在这里,边缘不仅仅是时间...
处在青藏高原东缘的羌族地区,既是地理上的边缘也是文化上的边缘。王明珂老师从九十年代开始,就深入羌族地区做田野调查,他撰写的著作被称为“华夏边缘系列”。王明珂老师也自称是一个“边缘人”,当他站在边缘之时,他开始从边缘反思文明。 罗新老师的著作刚刚获得了文津图书奖,书中描写了一位北魏皇宫中的边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