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则(?—1048年),北宋仁宗时河北士兵起义领袖。涿州人。人物生平 因灾荒落贝州(河北清河西北),卖身为牧羊人。后投宣毅军,升为小校,参加弥勒教,习五龙、滴泪等经。本来计划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元旦起事,事泄。提前于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冬至日在贝州发动兵变,捕知州张得一,他被推为东平郡王...
此时宋军已经攻进城,火牛阵没啥用。果然,宋军一个小将一枪射中一头牛,火牛四散奔逃,反而冲向了王则大军。“贼纵火牛,军稍却。军校杨遂援枪中牛鼻,牛还走,贼众惊溃。”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持续六十五天的王则起义宣告失败。不久,王则被肢解而死。称帝建国终成一枕黄粱。06文彦博、明镐,也将贝州城...
与"王则"字形相似的名字 王伊王红王汐王汝王欢王好王羽王帆王冰王池王优王如王玎王屿王约 起名提示 起名时要避免结构、部首相同,名字笔画不宜太多难写,笔画不能太悬殊,要平衡。 字义分析 王则名字的含义 则字名字含义为:聪明、典范、讲原则、守规矩之义。
王则完成的6部影片,更多的是反映社会家庭生活以及东北沦陷区人民命运等,起不到为侵略战争服务、鼓吹“日满一体”“友好邻邦”共建大东亚共荣圈奴化国民精神控制的作用,故遭封杀不能上映。这对王则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他决心不为侵略者歌功颂德,更不违背一个中国艺术家的...
王则,本是涿州的农民,逃荒到贝州,给地主放羊,后来应募到宋军中当兵,起义前是宣毅军的小校。贝、冀等州本来有弥勒教在民间秘密流传。传说“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王则利用弥勒教的传说,传布着变革世道的舆论,并利用弥勒教和德州、齐州的士兵、农民取得了联系。起义过程 起义事先作了部署。吸取益州...
王则,是东汉末年奉车都尉。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僭号,吕布与其断绝,并写信向曹操说明自己对朝廷的忠心。曹操遣王则为使,携带诏书与平东将军印绶来拜吕布,曹操又亲自写信给吕布说:“之前使者在山阳屯时丢失了封诏和平东将军的印绶,如今国家缺少好的金子,我就拿自家的金子为将军铸印,国家又缺少紫绶,我...
王则简介:王则,原名王义孚,1916年生于辽宁营口。自幼酷爱文学,常有诗文在报刊发表。 1938年,王则考取满映第二期演员培训班,以演员身份加入满映,随即显露出文学才华。 1939年,年仅23岁的王则在“新京”(今长春)《大同报》上发表长篇小说《昼与夜》,一举成名,奠定
故而,韩山童起事所依凭之神学资源依然是法庆、王则当年的弥勒信仰。 红巾起义 南派红巾军首领彭莹玉,同样也是弥勒宗教的信奉者,元末笔记史料记载其“能为偈颂,劝人念弥勒佛号。遇夜,燃火炬名香,会偈拜礼。愚民信之,其徒遂众”。当弥勒教派系统的红巾军起事成了气候之后,才有了南方带有白莲教色彩的徐寿辉天完红巾...
历史人物> 王则 【生卒】:502—549 【介绍】: 北魏太原人,字元轨。少骁果,有武艺。初以军功除给事中。元颢入洛,与叔父俱降颢。颢败,隶尔朱仲远,仲远败,归高欢。东魏孝静帝天平初,都督三荆、二襄、南雍六州军事,荆州刺史。渭曲之役,为西魏军围逼,弃城降梁。梁放还,高欢恕之。元象初,为洛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