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被军神刘伯承发现的小小猫耳洞,在抗战期间为八路军提供了助力,不曾想数十年后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也得益于此,更涌现出令世人动容的猫耳洞精神。一、我们也吃过“猫耳洞”的亏 猫耳洞,在军事词典中称“崖孔”,是野战防御工事中构筑在掩体、堑壕、交通壕崖壁上和其他崖壁上,供人员隐蔽和存放弹药、物资用的...
猫耳洞,顾名思义,就是空间狭小逼仄的洞穴,看起来像猫耳朵里面的孔洞似的,所以被戏称为猫耳洞。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简单到极致的防空洞,或者是和防空洞的性质用途差不多的洞穴,可以在战时起到防空、防炮的作用,在敌方的大规模炮击下,能够有效地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主要用作单兵或少量士兵作战用的防护工事。
故而,边防战士还因此得了一个雅称——“猫耳洞”人。根据退伍的边防战士的回忆:那时,我们之间,不论军官,还是士兵,都说这个是“云南猫”,那个是“山东猫”,军队内部还流行着一句广为流传的口头禅:在猫耳洞里待一年,把一辈子的苦都吃完了。从口头禅中,很容易就能看出士兵们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也能分...
那些年,“猫耳洞”中的人和事 “猫耳洞”顾名思义,就是指一种与猫耳朵相似的防空洞、防炮洞,是一种可供单兵作战的防护工事。它虽然早在解放战争中便被使用过,但真正让世界军事专家们认可了这种工事却是在中越摩擦期间。“老山”、“者阴山”两山地区,几乎山山有壕,壕壕有洞,洞洞有人,洞连着洞甚至深入...
作战期间,猫耳洞遍布前线和后方阵地。可以这样说:有战士的地方,就有猫耳洞。因此,参战老兵有一个别称——“猫耳洞人”。当时,官兵中流行这样一句口头禅:在猫耳洞里待一年,把一辈子的苦都吃完。一位指挥员视察后由衷感叹:“在这样的猫耳洞里待上一年,就是不打仗,也应该立功,应该给他们记一等功!”那么,...
猫耳洞通常很小,相对大点的能容纳两三人,大部分小的只能容纳一人,这些小洞的空间非常紧凑,白天还好,可以蹲着坐着,但晚上睡觉的时候只能蜷缩着,很不舒服。战事吃紧的时候,战士们需要时刻警惕,精神压力大,无战事的时候,大家也不能乱跑,需要时刻待命。那无聊的时候怎么打发时间呢?如果周围有战友,几人可以通过...
在中越边境的冲突中,有一种特别的掩体被广泛使用,那就是我们俗称的“猫耳洞”。这种掩体往往巧妙地构筑在战壕的旁边或是向阳山坡的斜坡上。其实,“猫耳洞”这个名字是我们自己根据它的形状取的,因为它看起来有点像猫咪的耳朵,既小巧又隐蔽。猫耳洞的主要作用可大了,它能有效地抵挡炮弹的袭击,还能作为军中物资...
猫耳洞就是在沟壕、土坡的侧边壁上挖出来的能让人待着的洞,深有几米到几十米的样子。这洞不光能防火炮,还能让人藏身,也能放弹药、存粮食啥的。在国共内战的时候,山东解放区成了国军着重进攻的关键战场,国军连装备精良的美械一流部队都派出来了,他们的火炮那威力相当强。咱这边军队的装备比不上国军,那...
“大洞小洞猫耳洞,洞洞卧虎藏龙;步枪机枪冲锋枪,枪枪怒火满腔”横批:“严阵以待”。“猫耳洞”遗址(资料图)当年,“猫耳洞”是前线一种最普通的战地掩蔽工事,通常情况下,构筑在堑壕或者交通壕的两侧,拱形的半圆门,高约一米余,宽则几十公分,纵深长度不等,小则仅供1人容身,大则可纳3—5人,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