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科目在武举中沦为陪衬的结果,是北方省份终于压过南方省份,在武状元数量上包揽前两名。 清代共有109名武状元,直隶(今河北、北京、天津全部,以及河南一小部分)占了41名,山东占了14名。这两个典型的北方省份,一举拿下全国武状元的一半名额。 明代武状元人数最多的江浙两省,此时并列第三名,分别有7名武状元。
由于文化科目的比重仍然很大,明代出文状元的地方,也盛产武状元。 整个明代有武状元52人,其中籍贯可考者,45人。 这45名武状元中,江浙两省分掉一半。其中,江苏13人,浙江10人。接下来,安徽4人,排第三。全国前七名的省份里,除了陕西,都位于南方。这与文状元前五名的省份,都是南方省份的状况高度重叠。
《状元之死》虽然破绽百出,但是牢牢地把握住了部分读者的情绪共振点,引发无数人的追捧,从讲故事的角度看,写作水平是超过一般公众号写手团队的,比那种罗列一堆案例、可劲煽情的文章至少高了两个级别。 那《状元之死》究竟错在哪里? 错在不守规矩。 网络文章这种艺术形式,和电影、书籍一样,可以虚构,但是要守规矩。
事情的大概意思就是,北宋状元王俊民在高中之后两年就突然暴毙,医生诊断是误服丹药而亡,而外面传言却是,在王俊民没有高中之时,与一风尘女子相爱,风尘女子卖身让王俊民用心读书,而王俊民发誓,高中之日就是娶她之日,但结果却是:“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王俊民中状元之后,翻脸不认人,虽然没有杀人灭口,...
《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这个文章可能很多人都没看过,但是对它的评价大家却多少听过。反面诸如刷爆朋友圈的文章是瞎编,文学圈的权健,渲染焦虑,为卖流量无所不用其极等等。当然还有正面的评价。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个事件,看看是个什么事。从尾巴开始,这个文章来自一个公众号,叫才华有限青年。文章已经被...
昨日,有一篇阅读过10万+的文章迅速传遍网络——《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一名出生寒门却考上了名校的的农家子弟,从高中到患病辞世的故事。文章由微信公众号“才华有限青年”推送,并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斩获了10万+的阅读量,许多人被这一碗毒鸡汤感动的潸然泪下,直至在今天早上迎来了返转:这篇文章被微信以“...
一夜之间,一篇名为《一个出身寒门的高考状元之死》在朋友圈刷屏。简单说,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聪颖过人的寒门学子,通过勤奋努力实现人生逆袭考上名校,却因为人正直,不帮富二代作弊、不为老板做假账而处处人生受限。更为悲剧的是,25岁就因病早逝。截图自“才华有限青年”企鹅号,微信公号文章已被删除。 截图自“...
一夜之间,一篇名为《一个出身寒门的高考状元之死》在朋友圈刷屏。 简单说,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聪颖过人的寒门学子,通过勤奋努力实现人生逆袭考上名校,却因为人正直,不帮富二代作弊、不为老板做假账而处处人生受限。更为悲剧的是,25岁就因病早逝。 截图自“才华有限青年”企鹅号,微信公号文章已被删除。 文章发布十...
然而,康海因为与宦官刘瑾交往过密,被卷入了刘瑾的谋反案中,最终被判流放,途中被赦免后返回原籍,万般羞愤之下于正德五年(1510年)十二月十四日愤然绝食,含冤而死,终年五十二岁。那么,为什么古代状元出名的少之又少呢?原因也许有很多,以下列举了一些主要因素:1.状元的选拔标准非常苛刻,要求考生不仅文化素质...
不论是小说或者是文章,既然是把记忆或者回忆写于笔下,都或多或少的运用到夸张的手法,但在评论时其实应该实事求是,结合全篇来看,不应该死死抓住一个字眼不放,这也是现在普遍的情况。 一个出身寒门状元之死犹如刚出来时的夸赞一样,所受的嘲讽也是如此,当有人说他好时,所有人都说他好,有人说他不好时,所有人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