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为郡,“犍(qián)”字原本写作“楗(jiàn)”。《辞海》载:汉碑“犍”字皆从木作“楗”。“楗”是门上关插的木条(门栓),横的叫“关”,竖的叫“楗”。“为”字则是治理的意思。因此,犍为郡就是“大汉的门栓”,是面向南越、西南夷的屏障、门户。 犍为郡之地,先秦时部分属古蜀国/秦蜀郡,部分属南夷之地...
从三国到南朝这一阶段,时间跨度有400多年,犍为郡辖区的县数不断减少。当然主要可以说是因为时局动荡,犍为郡周边本来就是部族杂居,很容易随着局势发展不受官府控制。到东晋时,真正的犍为郡已经只有武阳、南安、僰道、资中、冶官等六七个县。进入南朝阶段的郡治又改在僰道(今属于宜宾市)。正因为南朝时期的特殊...
进入东汉后,犍为郡的建制再次进行调整,永初元年(107年)时,该郡的西南部被置为“犍为属国”,并将郡治移至武阳县。到了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犍为郡的编户和人口数量又有所变化,与西汉末年相比,编户增加了三成多,但人口数量却略有减少。魏晋南北朝时期,犍为郡的辖境逐渐缩小,多个郡如江阳郡、安...
犍为郡的土地,实际上并不仅是夜郎国的土地。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天下既定,(汉)高帝乃分巴、蜀置广汉郡。孝(汉)武帝又两割(巴蜀)置犍为郡。故世曰‘分巴割蜀,以成犍、广’也。”意思是说,除了夜郎国,犍为郡还包括巴郡(最早是重庆和川南、川东一带)和...
犍为郡,古代金石常作“楗为郡”,《说文解字》云:“楗,限(制)门也”,意为大汉的门户。 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开始设立,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最终被废,犍为郡曾在祖国大西南断断续续存在了892年,在历史上曾经3立3废1改名(西顺郡),如果...
沐川县,隶属四川省乐山市,周为僰地,汉属犍为郡。近日看到了乐山元公子发了沐川的风景图,她表示:如果李白到过她的家乡,语文书可能要再厚一半。她是我出滇之后遇到的第一个朋友,她告诉我:汉代的时候昭通属于犍为郡,两千年前大家是老乡。我后来查了查,发现她说的是真的。西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
犍为郡,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设立,初只领“南夷”之夜郎地两县,元鼎六年(前111)平南夷并...
犍为郡,西汉建元六年 (前135)分广汉郡南部及夜郎国地置,属益州。犍为这个地名也历史悠久了。据《汉志》载:汉时,把怒江叫“周水”。怒江——世界级大峡谷之一,汉称周水,唐称怒江,因流经怒族居住地区而得名。在中国西南,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条世界级的大江从青藏高原出发,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公里。三江...
历史知识> 犍为郡 犍亦作楗。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唐蒙通夜郎后分广汉郡南部合夜郎国地置。治鄨县(今贵州遵义市西),元光五年(前130)移治南广(今四川筠连县境),始元元年(前86)移治僰道(今四川宜宾市西南,隋移今市)。辖境初时较大,有今四川简阳、彭山等县以南、云南东部、广西西北部及贵州大部。元鼎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