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牯藏节 苗族牯藏节是贵州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地区是雷山县。传承保护 2005年12月2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通知(黔府发〔2005〕27号)》,苗族牯藏节被列入贵州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牯藏节是黔东南、桂西北苗族、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以下是对牯藏节的详细解释: 一、节日名称与别称 牯藏节,也称“吃牯藏”、“吃牯脏”或“刺牛”。这些名称都反映了节日的核心内容,即杀牛祭祖。 二、节日组织与进行范围 节日通常由苗族各村寨中的牯藏头人(也称“牯脏头”)组织。这些牯藏头人是村寨中的...
简介"牯藏节",也称"吃牯藏"、"吃牯脏"、"刺牛",是黔东南、桂西北苗族、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节日由苗族各姓牯脏头组织。一般在历史上关系较密切的村寨间进行,牯脏节有小牯大牯之分。小牯每年一次,时间多在初春与秋后农闲季节,吃牯村寨杀猪宰牛邀请亲友聚会,其间举行斗牛、吹芦笙活动;大牯一般13年举行一次...
黔东南苗族牯藏节,苗语称 “浓略”,是苗族以宗族为单位、每十三年举行一次的祭祖盛典,其核心在于通过繁复的仪式唤醒、迎接、祭祀和护送象征祖先灵魂的木鼓,同时以斗牛文化彰显族群的力量与团结。这一传承千年的习俗,既是苗族历史记忆的载体,也是其社会结构与信仰体系的集中呈现。以雷山为例,鼓藏节分四年完成。...
牯藏节,也称"吃牯藏"、"吃牯脏"、"刺牛",是黔东南、桂西北苗族 、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节日由苗族各姓牯藏头组织,在历史上关系较密切的村寨间进行。一般13年举行一次,具体的时间由村寨之间商定,轮到之寨为东道。"牯藏节"的重要内容是杀牛祭祖。
鼓藏节一般指牯藏节,也称“吃牯藏”、“吃牯脏”、“刺牛”,是黔(贵州)东南、桂(广西)西北苗族、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节日由苗族各姓牯脏头组织。一般在历史上关系较密切的村寨间进行,牯脏节有小牯大牯之分。小牯每年一次,时间多在初春与秋后农闲季节,吃牯村寨杀猪宰牛邀请亲友聚会,其间举行斗牛、吹芦笙...
从这个传说可以看出,牯藏节是苗族通过祭祀天地、祖先以团结族民的节日。传说当时苗族有12部落,因此该节日每年举办一次小祭,每隔12年举办一次大祭。每年牯藏节,苗民都会杀牛祭祖,以荐宗庙。遇到大牯藏节,则会提前三年准备大牯牛,并会举办斗牛、跳芦笙、跳铜鼓、投火把、舂米、背水养鱼、抹花脸等民俗活动,...
牯藏节是什么意思 “牯藏节”,也称“吃牯藏”、“吃牯脏”、“刺牛”,是黔东 南、桂西北苗族、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节日由苗族各姓牯脏头组 织,一般在历史上关系较密切的村寨间进行,牯脏节有小牯大牯之分。 小牯每年一次,时间多在初春与秋后农闲季节,吃牯村寨杀猪宰牛邀 请亲友聚会,其间举行斗牛、吹...
牯藏节是苗族一个较为重要的祭祖活动,通常由牯脏的人负责组织,参与的对象是一代关系较为亲近的几个部落。牯脏节分为大牯脏节和小牯脏节两种。小牯脏节通常每年举行一次,时间多在春天后或秋收季节。而大牯脏节则每13年举行一次,之所以选择13年一次,是为了象征轮回,轮到哪个寨子便由该寨子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