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波是量子力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由法国物理学家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于1924年提出。它揭示了所有物质粒子均具有波动性,其波长由λ=h/p描述,动量和能量分别与波的频率和波长相关联。这一理论颠覆了经典物理学中粒子与波动的二元对立,为波粒二象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实验验证和应...
物质波到底是个什么波?Matter Waves Linvo说宇宙 通俗易懂聊宇宙~ 徳布罗意掀起大幕一角,物质波揭示万物另一面 德布罗意公式中,波长λ=h/p。如果我站着不动,可以认为p=0,则λ很大,那我的波动性为什么不明显? 匿名用户 好问题!教科书为了解释为何量子力学宏观不明显,总是让一个小球以一个看似很小的速度运动...
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即认为一切宏观粒子都具有与本身能量相对应的波动频率或波长,后来,G·P·汤姆逊(电子的发现者的儿子,电子发现者为J.J.汤姆逊)等人从电子衍射证明电子具有波动性。以此为研究起点,玻恩系统地提出了一种理论体系,把其中德布罗意电子波认为是电子出现的几率波,电子运动可以用一个波函数...
1923年,一位法国青年贵族:德布罗意为这场量子辩论增加了自己的内容——物质波理论。凭借着创立物质波理论,他因此获得了192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狭义相对论的逻辑启发下,德布罗意提出:波粒二象性不仅适用于光,也适用于物质。他认为:爱因斯坦的E=mc²联结了质量、能量,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又把能量与波的频率联系...
在德布罗意1923年的工作的基础上,1926年,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 1887-1961)从经典力学和几何光学的类比出发,写出了物质波的波动方程,即薛定谔方程,漂亮地解决了氢原子光谱问题。当时人们对波动方程很熟悉,因此薛定谔方程受到了极大的欢迎。1927年,汤姆森(George Pag...
物质波的统计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概率解释和统计力学。 1. 概率解释:根据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理论,物质粒子(如电子、中子等)具有波动性质,其运动状态由波函数描述。波函数的平方模值对应于在某个位置或状态下观测到该粒子的概率分布。这意味着我们用波函数来描述的物质粒子的运动状态并没有确定的轨道,而...
这种与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后来称为德布罗意波(de Broglie wave),也叫做物质波(matter wave)。 德布罗意关于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的假说,就像光具有粒子性一样,从以往物理学的观点来看是无法理解的。光的粒子性被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所证实,已经无可怀疑了。可是,似乎纯粹以类比方法提出的德布罗意波,实在超越了人们的想像...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暗示,一切物质都具有波动性,这种波动性不仅存在于微观粒子中,也可能在宏观层面上有所体现。人的思考和行动似乎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概率波的体现。每一个思考的闪现,每一次行动的选择,都像是波函数的一次坍缩,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然而,这种观点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人简单地视为波。人的...
物质波是指任何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的一种波,它与该物体相对应。这种波在量子力学中用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其函数为概率波,模方代表空间中某点某时刻粒子出现的概率密度。概率的大小受波动规律的支配。通俗的理解为,例如一个电子,它有可能出现在原子中除原子核外空间中的任何一点,只是概率不一样。物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