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1962年出生,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8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研究所学习,199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起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研究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
杨振宁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有很高的成就,在1957年的时候,他获得了诺贝尔奖,在物理学上,他提出了相变理论、发现玻色子多体问题、提出非对角长程序等等,可以说他主导了半个世纪的物理发展,为我国的物理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杨振宁能够进入前十名,也是实至名归啊。 在人...
2005年,从德国回国前,蔡教授收到了不少橄榄枝,可他最终选择了上大。“上大早在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时代有很好的低温超导实验室基础,当时也有上海地区数量最多的超导研究同事,且本科教学中有低温物理、超导物理等基础教学,我想,来上海大学有希望将超导的科研与教学充分结合,相得益彰。”上海大学理学院蔡传兵教授接...
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由受访者提供 采写 | 王亚奇编辑 | 程迟 我,物理学家,不想上班 对于卡洛·罗韦利来说,作为一个物理学家所必要的行动不仅应该发生在实验室中,也需要发生在公共空间中。前不久,罗韦利参加了《奥本海默》的特别放映会,和诺兰等主创讨论科学给人类带来的无法预知的后果。诺兰希望这部电影...
汤子康,男,1959年12月出生于武义县壶山镇。父亲汤德苏,母亲项如珍。澳门大学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院长,现任教于澳门大学化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凝聚态物理讲座教授。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特性的研究,首次从实验上发现了量子尺寸效应作用下激子须遵循的光跃迁选择新定则,以及激子...
2000年1月起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为2000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4年获中国物理学会周培源物理奖。从事高能物理理论的研究,在国际国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百多篇论文。对强子结构有关问题有原始创新性贡献,学术观点已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和重视, 导致了一些新研究热点的产生。论文被他人引用二千余次(扣除了自...
1929年先生回国后,在上海劳动大学教授物理,同时在暨南大学、大同大学等学校兼课。可见当时学校对掌握现代科学人才的急迫需求。 ▲1920年代夏教授和后来的夫人杨教授摄于巴黎 1930年,先生应安徽大学校长邀请到新建立的安大任教并兼任物理系主任。安徽大学虽然是省立...
最近,1986年出生的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杜灵杰“火”了。3月28日,《自然》杂志发表了杜灵杰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利用极端条件下的偏振光散射技术,在砷化镓量子阱中对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集体激发进行了测量。这是引力子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世界范围内首次在真实系统中发现具有引力子特征的准粒子,被领域内的理论...
2024年10月12日,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杰哈·阿尔贝特·穆鲁(Gérard Albert Mourou)以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的身份正式入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穆鲁教授是世界公认的极具创新思维的超短超强激光物理学家。他与学生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