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疳在陇东大地绝对算得上一个隆重的节日,燎过疳之后意味着年真正过结束。燎疳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清代光绪年间《甘肃新通志·平凉县志》记载:“正月二十三夕,剪纸人刺孔遍身,当门焚草,子女皆绕人跳跃,已而焚纸人,曰‘燎疳’。” 这是《平凉县志》有关燎疳的记载。民俗学家认为,西北燎疳习俗中最有特色...
“燎疳”是流传于我国宁夏、甘肃、陕西等地农村的一种古老节庆习俗,民间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燎疳’”之说。农历正月二十三,人们在门前燃起篝火,从火堆上一跃而过,象征祛病辟邪,来年日子能红红火火。“燎疳”也标志着春节的结束。相传“疳”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病毒,只有用火烧燎,才能驱毒灭病,“燎疳...
燎疳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又叫“燎干”或“炼干”。“疳”,泛指疾病和晦气;而“干”,特指干旱。春节期间,人们聚集一起,拜祭火神,燃起火堆,期盼借助火燎,吞噬疾病、邪祟、干旱和灾祸,从而保佑平安健康、庄稼丰收。燎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的燎祭,两周至唐代以前,官方每年都要举行燎祭仪式活动,并...
要明白这个节日是这么回事,我们就要知道它是怎么来的,“燎疳”,“疳”即疳疾(泛指一切疾病瘟疫和晦气)。他是一种多发小于小儿的疾病,以前医疗比较差,农村的人就认为是“疳魔”作祟,而且还有“疳娃娃”一说,象征病魔,将其燃烧被视为“送疳”,从而达到祛除疳疾或者防止娃娃患疳疾的目的。“燎疳”事实上...
陇东人过年,到正月二十三“燎疳”之后才算真正结束。熊熊篝火映红的村庄,乡亲们温热的脸庞,喧闹嬉戏的孩童,这是陇东大地上一场盛大的集体狂欢和祈福仪式,也是远方游子和城里人渐渐回不去的乡愁。 一、源起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种叫“疳”的病,孩子得了之后会烂鼻子、烂耳朵、烂嘴巴……最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
比如说在银川吧,这个“燎疳节”是社火的一个延续,或者说结尾。在明清时期,宁夏各地,尤其是宁南西海固一带,每年的社火表演在元宵节是高潮,走村过堡中,要延续很多天,基本到正月二十三这一天就到了尾声了。于是全村人就会到社稷庙(土地庙,城隍庙或者蝗虫庙)进行一场祭祀。祭祀过程中,各种叩拜,各种祈愿等等,...
又称“燎干”,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传统春节节庆习俗,深入民间,以至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燎疳!”的民谚。 燎疳的文化习俗 正月二十三,每家每户都要在门前堆柴火,夜幕降临,万家篝火,照彻西北大地,壮乎美哉!这一天,城镇里到处都能看见拉着干柴的车辆在出售柴火,乡下到处可以看见割柴火的人。“...
导读:正月二十三是什么传统节日?老话说:“年年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燎疳疳”,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名叫燎疳节。燎的意思是烫或者是蔓延燃烧;疳,指的就是小孩子的疾病。所以这个节的本质就是通过火燎的方式,来驱邪祛病保平安。在以前,孩子生的比较多,但是失去的也比较多,因为当时的医疗并不发达,所以...
燎疳第一步:找柴选柴草火,例如麦草、胡麻草、荞麦草,蒿子之类,最好是野生杂草,不仅过火比较快,还有“野生柴草祛百病”的好兆头。 燎疳第二步:堆柴1. 柴草堆放一定要选择空旷、无危险易燃易爆物的地点!远离电力、通讯电缆和麦草垛、树木、路灯及房屋等。注意不要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