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四年,苏轼向宋神宗上书道:“夫欲兴德行,在于君人者修身以格物,审好恶以表俗……若欲设科立名以取之,则是教天下相率而为伪也。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上以廉取人,则敝车羸马,恶衣菲食。凡可人中上意者,无所不至矣。”这表明苏轼( )...
熙宁四年(1072),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为宫中购买花灯,并且要求压低价格。苏轼上书说:“皇上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后和皇后高兴罢了。但是老百姓却不可能家家户户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
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乞补外郡,被朝廷派往杭州作通判。这对被党争的政治漩涡搅得晕头转向的苏轼来说,无异于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杭州的湖光山色,市民与同僚对他的尊敬,僧人与歌妓对他的崇拜,都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愉快。续娶的年轻的妻子和牙牙学语的儿女也使他感到惬意和温暖。杭州真的成...
苏轼在熙宁四年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当了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在密州任上共作词二十多首,有婉约、豪放等多种艺术风格。在密州时的词作已经进入成熟期。熙宁七年(1075)苏轼到任密州一年,曾因干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猎于铁 - 唐风宋韵于20220
这句话中,苏轼指出了新法对于百姓福祉的忽视,强调了人民利益应该是国家政策的核心。 熙宁四年苏轼对新法的态度可以总结为批评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新法对于百姓而言是一种负担,实施方式缺乏公正和合理性,而且忽视了人民的疾苦。苏轼的这些观点与当时的政府的主张有所不同,体现了他对于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对于百姓...
熙宁四年,苏轼向宋神宗上书道:“夫欲兴德行,在于君人者修身以格物,审好恶以表俗……若欲设科立名以取之,则是教天下相率而为伪也。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上以廉取人,则弊车赢马,恶衣菲食。凡可人中上意者,无所不至矣。”这表明苏轼A.否定儒家伦理对治国的作用B.要求改革现行的科举制度C....
苏轼传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注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时新政...
苏轼。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至七年(1074)任杭州通判,苏轼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正、二月间。从诗意看,作诗当天朝晴暮雨,苏轼既为酒所醉,亦为美景所醉。#每天一首古诗词 #易学智慧 #每天学习一点点 - 念周于20230831发布在抖音,已
#中华经典#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杭州当通判,三年任满转密州太守。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欣赏的这首词就是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长图 û收藏 9 1 ñ5 评论 o p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按热度 按时间...
北宋大文豪苏轼,曾经在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担任杭州通判。其间闲来无事,经常与友人相约西湖上,饮酒作乐,写下了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除了这两首诗外,他还在六月二十七日登上钱塘门外望湖楼,作诗五首,赞美西湖。在第五首诗里,苏轼忽然萌生了“中隐于市”的想法,潜意识里把西湖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