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的熊式一还没想到这些。那时,凭借《王宝川》走红的他,又出版畅销小说《天桥》,依靠版税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为了孩子的教育,他举家迁往牛津市,租下一套房。很快,他家中就聚集了华人圈的文化名人,胡适、卞之琳、华罗庚等都是他的座上宾。他没想到,此时是社交红人的他,会从此开启人生艰难的下半场。《天桥...
《王宝川》在纽约百老汇演出的海报 对于《王宝川》的大获成功,毛尖分析,从富兰克林《自传》到西方戏剧的翻译,使熊式一谙熟西方文化和接受心理,从经典角度而言《西厢记》远高于《王宝川》,但是后者是熊式一再创作加工的产物,而《西厢记》是翻译,效果很不相同。今天看来,《王宝川》的成功甚至要高于林语堂的英语小...
熊式一是20世纪海外最知名的中国作家之一,陈寅恪曾以“海外林熊”之句将他与林语堂并举。他在1934年将中国传统剧目改编为英文戏剧《王宝川》,曾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莎士比亚”,小说《天桥》也被翻译成多个语种。而在中文世界,熊式一的名字在很长时间里“消失”了。近日,美国波士顿萨福克大学荣誉教授郑达为其...
熊式一有六个孩子和多个孙辈,连这些孙辈都很长时间对爷爷的作品一无所知:其孙熊伟,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不对外开架的图书馆里,读到了熊式一的《王宝川》和《天桥》,才了解到爷爷的作品;他的另外两个孙辈,是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才得知爷爷曾经的辉煌。 郑达著《熊式一:消失的“中国莎士比亚”》 熊式一的作品在...
他是20世纪30年代海外最知名的中国作家熊式一,一度与著名作家林语堂并称“林熊”。1934年,他创作的英文话剧《王宝川》火爆全球,《纽约时报》因此将他誉为“中国莎士比亚”。他的小说《天桥》也被翻译成多个语种,畅销欧美各国。 种种原因,这位“中国莎...
熊式一是20世纪海外最知名的中国作家之一,陈寅恪曾以“海外林熊”之句将他与林语堂并举。他在1934年将中国传统剧目改编为英文戏剧《王宝川》,曾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莎士比亚”,小说《天桥》也被翻译成多个语种。而在中文世界,熊式一的名字在很长时间里“消失”了。
《王寶川》:一部風靡歐美的中國戲劇摘自本書6、7章,標題為編者所加 倫敦首演大獲成功 1934年11月28日,倫敦小劇院首演《王寶川》,出席的包括駱任庭爵士、莊士敦爵士、中國駐英公使郭泰祺等。熊式一成為公眾注目的中心人物,他身穿綠色長衫,笑容燦爛,與來賓一一握手。中式長衫,偶爾外面套一件西式上裝,這已經成了...
正是在这种谬误“根深蒂固”、作家任意编造的语境之下,熊式一改编自京剧《红鬃烈马》的话剧作品《王宝川》(Lady Precious Stream)在1934年出版,至1940年共计发行了10万余册,1935年至1937年三年间在伦敦的900余场演出和1936年起在纽约百老汇、芝加哥的300余场演出,就显出了其及时性。
熊式一是20世纪海外最知名的中国作家之一,陈寅恪曾以“海外林熊”之句将他与林语堂并举。他在1934年将中国传统剧目改编为英文戏剧《王宝川》,曾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莎士比亚”,小说《天桥》也被翻译成多个语种。而在中文世界,熊式一的名字在很长时间里“消失”了。
《消失的莎士比亚:熊式一传》里也提到他讲“我应该拿诺贝尔奖”。也在这本书里,他跟孙子吹牛:“我的《王宝川》只比《圣经》印得少一点。” 但是熊式一写的戏剧,一如郑达教授(《消失的莎士比亚:熊式一传》作者)讲的,“在英国西区演好多场,又到百老汇去演出,获得很大成功”。基于这些,我觉得说“熊式一是具有莎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