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焦斑病是一种对农作物的真菌感染病。属真菌半知菌亚门,瘤座孢目,漆斑菌属,露湿漆斑菌。病因 高温多湿 分布地区 四川、江苏、山东等省 临床表现 叶片、叶柄、茎、棉铃等部位,病残体上越冬。呈现褐色的病斑,有轮纹,后期形成穿孔,严重时致使叶片枯落。叶柄及茎上病斑纺锤形,稍凹陷,容易折断。棉铃...
别名:花生叶焦病、花生枯斑病 症状:先从叶尖或叶缘发病,病斑楔形或半圆形,由黄变褐,边缘深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后变灰褐、枯死破裂,状如焦灼,上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子囊壳。叶片中部病斑初与黑斑病、褐斑病相似,后扩大成近圆形褐斑。该病常与叶斑病混生,有明显胡麻斑状。在焦斑病病斑内有黑斑病或褐斑病或...
花生焦斑病主要产生两种症状:焦斑和胡椒斑。焦斑症状通常始于叶尖或少数叶缘,病斑呈楔形向叶柄发展,初期为淡绿色,渐变为黄色、褐色,边缘为深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病部早期枯死呈灰褐色,上面产生许多小黑点,该病常与叶斑病混生,叶斑病斑包含在楔形斑内。胡椒斑症状则产生较小的病斑(直径小...
花生焦斑病,叶面的病斑焦黑色,叶面喷洒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或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或戊唑醇.多菌灵,或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或噻菌铜,或春雷王铜,或氢氧化铜等,效果很好。发病后每7~10天叶面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3次,即可控制发病。加入磷酸二氢钾同喷,防治效果更佳。
花生焦斑病的症状特征 该病通常产生焦斑和胡椒斑两种类型症状。 常见的焦斑类型症状,通常自叶尖、少数自叶缘开始发病。病斑呈楔形向叶柄发展,初期退绿,逐渐变黄、变褐,边缘常为深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 胡椒斑类型症状产生病斑小(直径小于1毫米),不规则至圆形,甚至凹陷。病斑常出现在叶片正面。在收获前多雨的...
二、花生焦斑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 花生焦斑病病菌以子囊壳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在遇 适宜条件子囊壳释放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至花生叶片上,萌发芽管 直接穿入花生叶片表皮细胞。后病斑上产生新的子囊壳,释放子囊孢 子进行再侵染。 花生焦斑病生长温度范围 8~35℃,最适 28℃。 高温高湿有利于...
花生焦斑病防治方法如下: - 农业防治: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减少病原菌积累;选用抗病品种,如豫花9326等;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深耕土地,降低病菌基数;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增强花生抗病力。 -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药剂,每隔7-10天...
花生焦斑病症状:该病通常产生焦斑和胡椒斑两种类型症状。常见的焦斑类型症状,通常自叶尖、少数自叶缘开始发病。病斑呈楔形向叶柄发展,初期退绿,逐渐变黄、变褐,边缘常为深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早期病部枯死呈灰褐色,上面产生很多小黑点,该病常与叶斑病混生,把叶斑病斑含在楔形斑内。胡椒...
可以的。花生焦斑病,真菌性病害,发病植株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发生,病斑从叶缘顺叶脉向叶柄延伸呈楔状,最后发展成“V”字形枯死斑。可以用苯甲嘧菌酯,戊唑醇,硅唑·咪鲜胺,苯醚甲环唑,氟硅唑,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吡唑嘧菌酯等加入磷酸二氢钾加氨基酸加芸苔素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