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博物馆成立于1965年,由郭沫若先生题写馆名,是以文物收藏保管、陈列展览和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公益性国有事业单位,自1996年迁入现馆址。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单位
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糅合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因此也被称为“编”出来的瓷器。 绞胎瓷又名“透花瓷”,因瓷器花纹由胎而生,内外相通,里外相透,一胎一面,不可复制,是世界上唯一一种...
作为金谷轩绞胎瓷的掌门人,柴战柱花费数十年时间恢复和传承了失传千年的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填补了我国瓷器中的一项空白。绞胎瓷以手工编花而著称,柴战柱创新融合了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种纹饰,为绞胎瓷艺术创作带来了全新视野,作品先后获得全国山花奖、百花奖金奖、百鹤奖、大地奖、薪传奖以及中国好礼等奖项,入选《...
绞胎瓷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宋代时达到鼎盛。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其制作技艺逐渐在历史长河中失传,仅在修武县当阳峪瓷窑的旧址中留下斑驳的碎片,诉说着往日的辉煌。幸运的是,20世纪80年代,柴战柱对瓷器烧制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远赴景德镇拜师学艺,并跟随王友洲等人深入学习绞胎瓷的烧制技艺。这一传承与创新之...
当阳峪瓷创烧于唐,盛行于宋,止于元中期。宋代当阳峪窑上世纪初在焦作被发现,逐渐引起世人的关注和研究,当时欧洲人称“焦作窑”美国人称“当阳峪窑”,曰本人称“修武窑”。 200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当阳峪窑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科学考古发掘,一大批深藏千年的珍贵文物重见天曰。主要以剔花、刻花、划花、绞胎...
《中国有好瓷》节目通过介绍焦作市当阳峪瓷窑遗址和绞胎瓷的制作工艺,向观众们展示了中国瓷器的博大精深和传统技艺的传承。并且通过直播的方式也向全国观众传递了中国瓷器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加深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这次《中国有好瓷》节目的介绍,希望能够向更多的观众传递当阳峪绞胎瓷的独特...
绞胎瓷源于唐朝,兴于宋朝,当阳峪宋代瓷窑遗址现存有宋崇宁四年(1105年)《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记载了当年当阳峪窑业繁荣的盛况,北宋南迁之后烧制中断,绞胎瓷技艺失传。目前,国内外博物馆中绞胎瓷器存世量仅60余件,极为珍稀。 绞胎瓷产品历史悠久,从唐代起开始烧制,宋代达到高峰,特别是当阳峪窑系生产的绞胎瓷...
当阳峪窑瓷器品种繁多,除了最著名的绞胎瓷外,还有红绿彩、剔划花瓷、白地黑花瓷、宋三彩瓷、酱、紫釉瓷等瓷器品类,每一种都各有特色,工艺精良,是难得的瑰宝。然而可惜的是,直到上世纪30年代,当阳峪窑场才被发现,当时在焦作煤矿工作的英国人司瓦洛收集到一些精美的瓷片后,邀请瑞典工程师卡尔贝克到当地窑址...
河南焦作小山村,产的瓷器竟比汝瓷还珍贵,被称为“瓷中君子” 文章约2300字 阅读时长约4min 2017年5月30日在中国嘉德(香港)2017春季拍卖会上,一款北宋(960-1127)至金(1115-1234)当阳峪窑绞胎羽毛纹折沿盘,拍卖出了413,000 港元,折合人民币约36万元。 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上脏兮兮的盘子,能拍出这么高的价格呢...
带参赏焦作市修武县当阳峪村特产“绞胎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又名"透花瓷",是瓷中贵族,由两种或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采用独特的绞胎手工技法相间揉合制胎成型、焙烧而成。瓷器花纹而生,内外相通,里外相透,不可复制,被称之为"护山来的瓷器",因其表里如一,被誉为"瓷中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