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是唐代诗人章碣创作的一首七绝。这首诗的首句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史实作为切入点,明叙暗议,用略带夸张的手法揭示了焚书与亡国之间的矛盾。次句紧承首句,又从另一角度揭示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有利天险也不能守住基业。第三句在点题的同时,进一步对焚书一事做出了评判。最后一句以议论结尾,借刘邦、项...
焚书坑唐代: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咏史怀古,叙事,议论,讽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焚书的烟雾刚刚散尽,秦始皇的帝业也随之灭亡,函谷关和黄河天险,也锁守不住始皇的故国旧居。 焚书坑的灰烬还没冷却,山东群雄已揭竿起义,起义军领袖刘邦和项羽,原来都不读书!
末句以揶揄嘲讽的手法,紧扣焚书坑的主题,再一次确认秦始皇焚书的荒谬,也再一次否认焚书这样压抑民众思想的方式能阻止亡国命运的到来,再一次唤起读者对亡国原因的思考。 这首诗否定秦始皇焚书策略,认为这一举措对稳固帝业毫无用处,但是诗人没有提出切实的措施能帮助秦始皇稳固基业,也...
焚书的烟雾刚刚散尽,秦始皇的帝业也随之灭亡,函谷关和黄河天险,也锁守不住始皇的故国旧居。焚书坑的灰烬还没冷却,山东群雄已揭竿起义,起义军领袖刘邦和项羽,原来都不读书!赏析 相关内容 这首诗的首句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史实作为切入点,明叙暗议,用略带夸张的手法揭示了焚书与亡国之间的矛盾。次句紧承首句,又从...
《焚书坑》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以看似平实之笔叙说了诗人所见,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议论,揭示秦始皇焚书的原因。这首诗以轻松的语气,暗露嘲讽之意,无情地鞭挞了秦始皇焚书的暴行,深刻地讽刺了秦始皇的异想天开,匠心独运,曲折达意而又深刻有力。作品原文 焚书坑 千载遗踪一窖尘,路...
《焚书坑》唐代: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竹帛烟销帝业虚”,这句的意思是:烧书时升起的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跟着灭亡了,好像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不是竹书,而是他的赢氏天下。“竹帛烟销”是实写,有形象可见。“帝业虚”是虚写。这一句明叙暗议...
### 《焚书坑》古诗译文及注解 ### 原文:焚书坑儒实未央,秦人犹自说文章。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海内扬。 ### 译文:秦始皇焚烧书籍、坑杀儒生的暴行还未结束(或说其恶劣影响还远远没有消除),但秦朝的人却还在大谈他们的“文治武功”。秦始皇虽然已死,但他的残暴统治所造成的影响还在继续;而孔子的学说及其...
【名词解释】秦始皇焚书坑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位于陕西西安三桥镇西2.5公里处的灰里铺,相传系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焚毁先秦典籍之处(一说在陕西渭南县湭水东岸“崇三十尺,周一百步”的“灰堆”,今已不存)。 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帝国的建立者,曾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
《焚书坑》是一首充满讽刺意味的咏史诗。全诗以白描手法勾画出历史的陈迹,通过“千载遗踪一窖尘,路傍耕者亦伤神”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那种荒凉与神伤。而“祖龙算事浑乖角,将谓诗书活得人”则带着嘲讽的语气揭示了秦始皇焚书的荒谬动机。这首诗不仅体现了罗隐高超的讽刺艺术才能,更展示了他对历史的深刻见解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