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是菩提”是佛教禅宗中的一句重要法语,源自《维摩诘所说经》。这句话表达了一个深奥的佛教观念,即烦恼和菩提(智慧)并非截然对立,烦恼实际上可以转化为开悟的契机。 在佛教中,“烦恼”指的是那些导致人们产生贪嗔痴等负面情绪的杂念,这些杂念是人们痛苦和迷惑的根源。而“菩提”则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
就像妙庄王在安心莲前得到启发一样,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烦恼中找到智慧的火花。观世音菩萨教导我们:不要怨恨烦恼,而要感谢它给我们提供了修行的机会。这才是"烦恼即菩提"的真实含义。
“烦恼即菩提”是佛教禅宗的核心观点之一,强调烦恼与觉悟本质上的统一性。这一概念揭示了修行中障碍与目标的辩证关系,主张通过直面烦恼、转化认知实现解脱。具体而言,其内涵可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 一、本质同一的哲学观 从本体论层面看,烦恼(迷惑)与菩提(觉悟)如同硬币的两面,皆源自心...
一、烦恼与菩提:生命的两面 “烦恼即菩提”,这看似矛盾的表述,实则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在佛教中,烦恼被视为修行的契机,是通往觉悟的必经之路。烦恼,泛指一切使人心神不宁、痛苦不安的情绪和思绪,如贪婪、嗔怒、愚痴等。而菩提,则是觉悟、智慧的象征,代表着最终达到的解脱境界。弘一法师此言,意在提醒我们,...
“烦恼即菩提”!——简明扼要,寓意深远。一、“烦恼即菩提”解析 什么是“烦恼”?什么是“菩提”?怎样理解“烦恼即菩提”中的“即”?可不可以直接理解为“烦恼就是菩提”?佛教所谓“烦恼”,梵语kles/a,巴利语kilesa。指使众生之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人类或其他有情于意识或无...
烦恼即菩提,这句话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从世间法,是邪与正,有烦恼就有菩提,有错就有对,有恶就有善,是一体两面的对立观。从出世法,是无明生起的分别心,本无烦恼和菩提。【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自《六祖坛经》...
六祖慧能开示武则天:烦恼即菩提,无二无别 武则天,作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除了她的政治成就外,她对佛学的深厚造诣也令人瞩目。相传,《金刚经》的开篇偈语正是她所作,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佛学真谛的向往与追求:“此法微妙至深,历经劫数难以得见,今我得以听闻受持,愿能领悟如来真意。”她倾心于佛法,屡邀...
我们再来看“烦恼即菩提”这句话,烦恼可以等同于愚迷,菩提可以等同于智慧,既然愚迷和智慧是一体两面,那么烦恼和菩提也是一体两面,这个“一体”就是自性,其中的“两面”就是智慧和愚迷,智慧和愚迷就像是看待事物的两种视角,用智慧的视角去看,就是快乐的;用愚迷的视角去看,就是烦恼的。
今天和大家分享三个佛教知识,即是常识,也算是冷知识,因为大家虽然经常看到听到,但未必真正明白其中的意思。 一,烦恼即菩提。 大乘佛教里常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按我们的习惯想法,烦恼就是烦恼,菩提就是菩提,明明是两回事呀!其实这是我们的思维习惯问题,其实很多看似相反的两件事,其实本身就是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