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芭蕉香火龙舞是流传于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及周边地区的一项壮族民间舞蹈,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壮族芭蕉香火龙舞源自壮族师公舞,后演变为一种独特的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舞蹈形式,以师公骐鳞舞步、九罡舞步为独特的舞蹈表现形式,其舞蹈动律优美,舞蹈语汇丰富,动作节奏鲜明。芭蕉香火龙舞共有9节,每一节都以...
1月4日上午,新年伊始,位于孟州市西部岭区的槐树乡龙台村村口,两条硕大的盘龙撑起的村名牌坊十分醒目。站在这里,说起火龙舞的缘起,龙台村火龙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蒙玲如数家珍。龙台火龙舞传承人王蒙玲介绍火龙舞过往 龙台村,龙文化源远流长 王蒙玲介绍,作为火龙舞的发源地,龙台村与龙有不解之缘,...
在河南焦作孟州市槐树乡龙台村,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的时候,当地民众都会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在村落里进行一种独特的舞龙表演。这种舞龙场面气势宏大,表演的龙体造型奇特,极像麒麟,特别是龙头、龙身、龙尾都火光,特别是龙嘴内设机关,表演时可以喷火,故称为“火龙舞”。根据成书于乾隆五十七年的《孟县志》...
火龙舞承载了人们向往和平盛世,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情感。2006年,龙台村火龙舞被确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台村的“火龙”造型奇特,近似民间传说中的麒麟形象,火龙的口中还设有机关,表演时可以喷火,这是人们为了对应传说中火龙喷火降服蜘蛛精的情节而设置的,在表演时...
中秋节(舞火龙)是广东省省级非遗,其来源一说与刘伯温号召百姓舞火龙起义驱赶元兵有关,一说与清咸丰年间村民以舞火龙驱赶蝗虫有关。在白云区江高镇、均禾街、白云湖街及周边地区每年中秋节都开展舞火龙活动。舞火龙,俗称“烧龙”,是客家人传统的民俗活动,大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客家人用竹篾、稻草扎成“...
香火龙舞流传于南宁市良庆区良庆乡,这里是一个壮、汉两族杂居的地区,因居民善于制作陶器而得名“缸瓦村”。约在清朝乾隆年间,此地居民就用竹篾、树丫叉编扎成龙的骨架,缠上仙人掌、老虎檬(一种野生植物),全条龙分为龙头、龙节(9节或11节)、龙尾三个部分,舞龙时分别在龙头、龙身、龙尾上遍插点燃的...
1月26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州市槐树乡龙台村“火龙舞”在群众们叫好声中,开始了表演。现场锣鼓喧天,鞭炮声、烟花声响成一片,五龙舞动,蔚为壮观,村民们看得如痴如醉,整个村子里热闹非凡。 记者在现场看到,红蓝绿黄白五条彩龙,龙体通明、闪闪发光...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郝同周(右三)在进行“火龙舞”培训。孟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一起揭开“火龙舞”的神秘面纱。我国四大文学名著《西游记》里有可爱的小蜘蛛精,而“火龙舞”的诞生也和蜘蛛精有关,不过这个蜘蛛精不太可爱哦。据了解,“火龙舞”发源于孟州市槐树乡龙台村,这里的“火龙舞”历史久远。相传...
火龙舞是孟州市龙台村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龙台村民历史生活的真实写照。“五色火龙”是龙台村“五龙岭”的缩影,是龙台村“五龙庙”的化身。 龙台村位于孟州市西北蟠龙岭脚下,蟠龙岭也叫五龙岭,是全市制高点。村西北有座“龙圣祖”祖庙,也叫“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