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热郁。不发热,常觉自蒸不能解,目蒙口渴,舌燥便赤,脉沉而数,或昏瞀,或肌热,扪之烙手。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 《回春》卷二:火郁汤 药方名称火郁汤 处方山栀1钱,柴胡1钱,干葛1钱,抚芎1钱,白芍1钱,连翘1钱,地骨皮1钱,甘草3分。
当然在这里是由于火热内郁。“火郁发之”,即强调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透邪外出,以达到气机调畅、阴阳平衡为目的。方中升麻为 “火郁发之”的要药,透散火热于无形。此方诸药同用,可使火郁从肌表而解,故名“火郁汤”。总之,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导致阳气亏虚不得升散,火热内郁而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
火郁汤 羌活葛根升麻芍药人参(各七分)柴胡生甘草(各三分)防风(五分)葱白(五茎) 火郁者,内热外寒,脉沉而数,此方主之。 火,心火也,禀炎上之体,喜畅而恶郁。郁之则火无焰,故令身寒。脉沉为在里,沉而数,为里热。是方也,羌活、防风、升麻、柴胡、干葛、葱白,皆辛温升举之药,故足以扬无焰之火,而令...
综合分析,诊为风寒郁表,内生郁热之火郁症,处以火郁汤半月而愈。 以火郁汤外透郁邪,内清郁热。著名高辉远教授对火郁汤的机理解释为:“因外感病,犯凉遏或误补,阳气为外邪所遏而不能宣通所致的火郁发热,每获卓效”。这充分显示了中医的治疗特色。
火郁汤 治五心烦热,是火郁于地中。四肢者,脾土也,心火下陷于脾土之中,郁而不得伸,故经云:火郁则发之。 升麻 葛根 柴胡 白芍药(已上各一两) 防风 甘草(已上各五钱) 上㕮咀,每服五钱,水二大盏,入连须葱白三寸,煎至一盏,去柤,稍热,不拘时候服。
高辉远验方集锦:新定火郁汤 治疗火郁发热——《新定火郁汤》 一、关于火郁症 发热,即人的体温升高,是一种病症,许多人往往按感冒治疗,疗效不佳。在临床上,尤其是在少、青、壮年人中的发热,相当多是因火郁而引起的, 既不能按外感治疗,也不能按内伤治疗,须运用相应挥发郁热的方法,才能对症治愈。 二、药方...
火郁汤治证。主:外受风寒,内有郁热。郁热者,于肌肤中不发义。方剂如下:羌活8,白芍8,防风8,升麻8,柴胡3.5,葛根8,生甘草3.5,炙甘草3.5,党参18,大枣3枚,大葱3寸。主四肢热,五心烦热,热伏土中,或血虚中之。或胃虚多食冷物,抑遏阳气于土中。羌防升散外寒,芍,草,柴,葛,化内热,党参,炙草培胃土,取郁...
065 火郁汤 【来源】金·李东垣《兰室秘藏》。 【组成】升麻、葛根、白芍、柴胡各30g,炙甘草、防风各15g,加连须葱白3寸,水煎。 【方解】 治火郁证的常用基础方,有辛散透达、发泄火郁之功,是李东垣根据《黄帝内经》“恶寒非寒,火郁则发之”所创立的一则方剂。
功用热郁。不发热,常觉自蒸不能解,目蒙口渴,舌燥便赤,脉沉而数,或昏瞀,或肌热,扪之烙手。 出处《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 《回春》卷二:火郁汤 组成山栀子1钱,柴胡1钱,干葛1钱,抚芎1钱,白芍1钱,连翘1钱,地骨皮1钱,甘草3分。 用法上锉1剂。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