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汉语_火不思: 突厥语qobuz的音译。一种弦乐器。约宋元时传入内地。形似琵琶,但颈细,槽有棱角,与琵琶又有不同。
历史悠久的火不思,出现于公元前1世纪初,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人民创制的一种弹弦乐器。火不思一词为突厥语“qobuz”的音译,约于唐代从中亚传入中国,又名“浑不似”“和必斯”“虎拨思”“琥珀词”“吴拨思”“胡不思”和“胡拨四”等(均为蒙语音译,即琴的意思)。民间称其为胡不儿或浑不似。流行...
火不思,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神秘,它其实是蒙古族的一种传统弹拨乐器。早在元代,这种乐器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代更是盛行一时。清朝时,火不思被正式列入国乐,但后来逐渐失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重视民族音乐遗产的保护和发掘,火不思才得以重现人间。火不思的音箱呈梨形,有四弦、长柄、无品的特点。它的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很重视民族音乐遗产的继承和发掘工作,使古老的火不思重获新生。20世纪60年代初期,呼和浩特市民族乐器厂的制琴师们,与内蒙古歌舞团、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的音乐工作者拉苏荣、青格勒图等人合作,开展了对火不思的研制工作,在传统火不思的基础上制作成功新型火不思。乐器造型设计符合蒙古民族的传统...
火不思,这一源自中亚的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造型迅速吸引了中原地区的关注。唐朝古画中的火不思形制已初具规模,通常为梨形共鸣箱,配有长颈和多弦,演奏者可以坐着或站着演奏,指尖轻拨之间,悠扬的旋律仿佛穿越时空。这些图像不仅展示了火不思的原始风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音乐审美和文化交流的盛况。随着时间...
【火不思独奏 | 玛依拉】火不思是蒙古族宫廷乐器,由北方琵琶演变而来,在元代被列为国乐,清代在民间广为流行,在民国时期逐渐消失。锡林郭勒盟镶黄旗籍蒙古族著名艺术家高•青格勒图从1955年开始潜心研究火不思,经过21年的努力,在1976年成功研制出新一代火不思,后经五次改进,于1986年载入《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
火不思,这一独特的乐器首次在元代文献中被提及,具体记载于《元史·礼乐志》卷七十一,其形制类似琵琶,拥有直颈、无品、小槽和半瓶形的圆腹,表面覆盖皮面,四弦由皮弦编制,仅有一根孤柱。在元朝,它作为宫廷音乐的一部分,常在王室宴会中演奏,尤其在蒙古族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朱元璋推翻元朝后,...
1、火不思:蒙古族弹拨乐器,见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清朝列入国乐,清后失传,建国后重新研制成功。流传于中国新疆、内蒙古、甘肃北部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等地。火不思一词为突厥语“qobuz”的音译,约于唐代从中亚传入中国,又名浑不似,“和必斯”、“虎拨思”、“琥珀词”、“吴拨思”、“...
历史民族史> 火不思 蒙古族、纳西族古弹拨乐器。亦作虎拨思、胡拨四、浑不似、好比斯、和比斯、胡博词、琥珀词、琥珀槌、虎拍词等。纳西语称为色古都(又译苏古笃、苏古杜)、胡拨。一说源于西亚,为阿拉伯古弹拨乐器乌特(乌都)的一种,经西域诸国传入东方。今新疆吐鲁番招哈和屯发掘的唐代高昌古画,其中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