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chán]州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北宋和辽国之间发生的一场战役,是宋辽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作战。宋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及太后萧绰亲率大军南下,一路攻城拔寨,兵临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宋廷震动。在宰相寇凖的主持下,宋真宗亲征,双方隔河对峙。辽军主将萧挞凛出营,被...
其实关于澶州的历史,还得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卫国城邑“澶渊”。正如 《水经·河水注》所载:“澶渊即繁渊也。 杜预曰‘在顿丘县南’,今名繁渊,此卫地又近戚田。 ”其中顿丘即今河南省清丰县。由此可见,澶州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后来由于战争频发、政权更迭、河水泛滥等因素影响,历史上的澶州数次经过变迁,先...
澶州,这个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名字,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较量与历史的变迁。从上古的高阳到春秋的帝丘,再到宋辽对峙的澶渊,澶州一直是军事战略的重地。本文将从澶州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变迁出发,探讨其作为宋辽对峙前沿的重要性,并深入解析“澶渊之盟”的历史背景与影响。《行走中原》中介绍到, 澶州,一个拥有上...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倾全国兵力南下攻宋。辽军势如破竹,连败宋军于遂城(今河北省徐水县)、望都(今河北省望都县),进攻瀛洲(今河北省河间市),占领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一时间,三路大军直逼北宋重镇澶州(河南省濮阳市)。此时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战与退的争论。宰相寇准据理相争,...
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和辽朝,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凛(一作览...
澶州城遗址,为五代梁贞明五年建设军事防御工程。遗址特点 战争不久,又击屯积粮草和驻扎军队。当时城墙周长24里,形状南直北拱,形如卧虎,俗称“卧虎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澶州治所自顿丘(今清丰县城一带)移至此。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南城为黄河淹没。今天的濮阳城即建于澶州北城之上。澶州城遗址现...
宋廷上下见契丹铁骑来势汹汹,举国哗然,一些贪生怕死之辈连忙建议宋真宗南逃金陵或西迁成都以躲避辽军锋芒,朝臣中只有宰相寇准坚决主战,并以保卫宗庙殿宇、山河社稷为由,逼迫宋真宗亲征澶州。自宋太宗亲征后,辽宋两国间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就此打响,而历史走向也随着宋真宗亲征悄然改变。辽宋两国原本准备互拼生死...
1004年,宋真宗时,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在澶州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议定地点澶州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 故选:B。 本题以“澶渊之盟”为依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
历史地名> 澶州 唐武德四年 (621) 置,治所在澶水县 (今河南濮阳县西二十里)。贞观元年 (627) 废。大历七年(772) 复置,治所在顿丘县 (今河南清丰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清丰县及濮阳县东北、范县西北各 一部分地。五代晋天福四年 (939) 移治德胜城(今濮阳县东南五里)。后周徙治今濮阳县。北宋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