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有句民谚“冬节没返无祖宗”,意思就是在外拼搏的潮汕人需要在冬至这天回到家中祭拜祖先,不然就是对祖先不敬,心中没有家族的观念。这体现了潮汕人的家土情怀,源于家,敬予家,可以看出潮汕人对祖先总是充满敬意和感恩之情。在冬至这天,人们会提前准备好三牲、冬节丸、水果、鲜花和白桃粿等到祠堂或者在家中祭拜祖...
冬节茧 也有叫冬节粿,其实粿和茧是不同的,粿一般是平面或者条状的,里面可以有馅也可以没馅,茧则有点像饺子那样包起来,必须有馅。冬节茧比饺子略大一些,用米粉和薯粉做茧皮,馅料通常用青蒜、猪肉、虾仁、香菇等配制而成,也有纯素的馅。冬节茧制成后放入蒸笼蒸熟,蒸好出锅的冬节茧半透明状,非常好看,...
在潮汕地区,冬至前夜,家中主妇便开始忙碌,将一只大箶(一种浅沿的筐箩)置于桌上或地上,着手准备制作冬节丸。这些丸子通常是红白双色,小巧玲珑,远小于普通的汤圆。重要的是,冬节丸的大小不一,这样才被称为“父子公孙丸”,寓意着岁末之际家人的团聚与圆满。冬至日清晨,无论大人小孩,都会享用一碗冬节丸,...
这是因为潮汕地区过冬至节的一种独特习俗:冬节丸,食一粒,大一岁。其实,潮汕人很少称为冬至,而是叫做冬节,是潮汕地区一年中非常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在潮汕地区有“冬节小过年”之俗语,可见潮汕对冬至十分重视。为什么潮汕人会认为食了冬节丸就会大一岁呢?原来有两个原因:其一:很多人说冬至是小过年,...
潮汕的冬节最具特色的当属“搓丸”。一家人围坐一起,将糯米粉搓成一个个圆润的丸子。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蕴含着深深的寓意。潮汕话“丸”同“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对祖先的感恩,寄托着人们对家庭美满、幸福安康的期盼。“冬节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吃一碗甜美的冬节丸,预示着来年生活甜蜜、阖家幸...
潮汕冬节丸,又称为“糯米丸”或“圆”,是潮汕地区冬节期间必不可少的食物。丸子分为糯米丸与尖米丸两种,前者是常见的糯米制作,而后者则是用粳米粉加上水,揉成长条,再用剪刀斜剪下,形似白米,因此得名。尖米丸主要流行于揭阳一带。冬节前,家家户户会将糯米舂成米粉末,然后在冬至前一天,...
“冬节粿”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特色美食,在潮汕各地又称“冬节蛤”、“冬节茧”、“冬节囝”、“冬节蛤”因其形状与蛤蜊的肉相似,故取名为“冬节蛤”。又由于潮语的“蛤”和“鸽”同音,又讹叫为“冬节鸽”。 冬节粿的粿馅有分荤、素两种。蒜白、白菜干,萝卜丝干、这几种做馅比较主流。其制作过程...
潮汕冬节拜祖的时间通常是在上午或中午前进行,但具体时间因地区和家庭习惯而异。 时间选择:在潮汕地区,冬至被称为“冬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冬节拜祖的时间一般选择在中午前,人们会准备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共享团圆之乐。不过,也有一些沿海地区如饶平海山一带,会在清...
潮汕人称冬至日为“冬节”,把冬至当小过年,潮谚说:"吃过冬节丸,就算大一年(岁)"。其实,潮汕人在冬节这一天,除了“吃冬节丸”,还有许多民俗活动呢! 1 “挂冬纸” 冬节潮汕有上坟扫墓的习俗。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节和冬节,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