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伯鹰(1898--1966),安徽怀宁人。原名式,字伯鹰,号凫公、有发翁、却曲翁,别署孤云。早年从吴闿生学习经史文词。国共和谈时,曾担任国方代表章士钊的秘书。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对文学颇有造诣,曾著小说多种,后潜心于诗词及书法。是近代书坛“二王”书风的积极追...
潘伯鹰对褚遂良书法的用笔进行了长期细微琢磨分析,他后来总结说:“右军隶法,含在笔内,在字形上不太显著。而遂良则是抓住了这一要点,尽量将他发挥显明出来的。他传下的碑,无论《雁塔圣教序》《房梁公碑》或《伊阙佛龛记》,都是直下明白的隶书根基,使人一见分晓便知来历。”潘伯鹰从褚书对王羲之“隶意”进行吸...
潘伯鹰,安徽怀宁人,现代书法家、诗人、小说家,著小说《人海微澜》《隐刑》等,诗集《玄隐庐诗》,论著有《书法杂论》《中国的书法》《中国书法简论》。潘伯鹰的上海旧居在胶州路170弄12号。博学多才 潘伯鹰家境优渥,早年师从吴闿生习经史文辞,吴闿生的书法“颜意而苏味”,这一时期的学习对潘伯鹰有着深远影响...
潘伯鹰(1904—1966),近现代著名书法家、诗人、作家、文物鉴赏家。潘伯鹰的书名很大,与沈尹默、白蕉并称“书坛三杰 ”,是书坛“二王”书风的代表书法家之一。潘伯鹰工诗文,而且还写过小说,其所著旧体小说《人海微澜》被导演郑正秋改编为电影《春水情波》。上海解放后潘伯鹰担任了“上海市古代文物保管委员会”首...
潘伯鹰(1905-1965),原名式,字伯鹰,以字行,号凫公,晚年又号有发翁、却曲翁,别署孤云,斋号玄隐庐。安徽怀宁人,中国诗人、书法家、小说家。从桐城吴闿生学习经史文词。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公费赴日留学,归国后在国民政府交通部任职。1949年后供职于上海图书馆。1961年任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主任委员...
潘伯鹰(1905年1月29日~1966年),原名式、婴,字伯鹰,后以字行,号凫公、有发翁、却曲翁,别署孤云,安徽安庆人,久寓上海。现代书法家、诗人、小说家。潘伯鹰是举世公认的书法名家。坊间论及潘书,多言他是“二王书风的积极追慕者”。潘伯鹰的行草书浏丽健劲、潇散超然,得《十七帖》及孙过庭《书谱》之...
潘伯鹰书法取法高古,极力推崇“二王”书法,并在“二王”之后的书法史发展的轨迹中,找出“褚、颜、苏、黄、赵、董”六家,借鉴前人的成功之路,并在此基础上逐渐走出自己的独特道路。具体来说,其取法对象可以大致分为墨迹与碑刻两大类,且以墨迹为主。在墨迹一类中,行草...
我们知道,沈尹默与潘伯鹰同为海上帖学大家。1961年,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沈尹默为主任委员,潘伯鹰为副主任委员。这二位年龄差距足足二十二岁,但因为在书法、诗词等方面都有着共同语言,抗战时期两人在重庆过从甚密,他们共同发起创办中国书学会、饮河诗社,时常一起聚宴,诗词酬唱,切磋书艺。陈巨来《安持人物...
潘伯鹰的书法,深得唐宋之风神,楷书中规中矩,行草“二王”风 题记:他是举世公认的书法名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小说家,他就是潘伯鹰,他的书法,被广泛追捧,不仅仅他精熟旧体书法,而且他还是最具实力的“二王”追慕者。潘伯鹰擅长书法诸体,并且是诸体皆精,其笔下的楷书,主打颜真卿楷书的格调,浑厚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