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大清会典》的规定,"满尚书掌印,汉尚书主稿",这一条文明确了满汉尚书在职权上的差异。所谓"掌印",就是指满尚书是该部门的实际掌权者,重大决策和人事任免大权都掌握在满尚书手中;而"主稿"则意味着汉尚书更多是负责处理具体事务,起草公文,并不具有实质性的决策权。康熙朝,经过数十年的文治武功...
三是满尚书才力不及,无法胜任部务。光绪八年至十一年担任满、汉户部尚书的崇绮、阎敬铭就是例证。崇绮虽是同治帝岳父又是状元出身,但在理财方面几乎是一窍不通,汉尚书阎敬铭被任命为掌印尚书,负责户部的实际工作。满汉尚书的权力、地位不能一概而论,常例中尚有不少特例,这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再来说满...
满汉尚书谁更牛?左右侍郎如何分工?一次说清楚 满尚书和汉尚书谁权力更大?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哪个队的队长更厉害。答案是:看情况,但大多数时候满尚书更牛,汉尚书更多是打辅助的角色。从清代六部建立开始,满汉双轨制就已经把这问题定了调子:满尚书是掌印的,也就是“有实权的老大”,汉尚书是主稿的,主要负责...
第三种情况是满尚书才能不足,无法胜任部门工作。光绪八年到十一年期间,担任满汉户部尚书的崇绮和阎敬铭就是例子。崇绮虽然是同治帝的岳父,也是状元,但在理财方面几乎一窍不通,所以汉尚书阎敬铭被任命为掌印尚书,负责实际的工作。满汉尚书的权力和地位不能一概而论,有很多例外情况,这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最后的吏部尚书 吏部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掌管着各级官员的人事资料及任免权,可谓居六部之首。光绪三十二年,吏部改组,裁撤满汉尚书。改制前,吏部最后一位满尚书是奎俊,最后一位汉尚书是鹿传霖。 奎俊(1843-1916),满洲正白旗人,荣禄的堂叔父,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刑部部尚书调任吏部尚书,至光绪三十二年(190...
据《大清会典》记载,“满文大臣持印,汉文大臣书写主稿”。这就从法律上确立了满汉大臣分工的原则。 显然,张殷尚书才是真正的激进者。从实际情况来看,满族大臣的地位高于汉族大臣也是很正常的。韩尚书更多时候是二把手,负责实际部务,但没有实际决策权。
按清朝旧制,各部均设满汉尚书各一员。现在号称满汉不分,结果在11个部之中,汉官只有5人,满蒙贵族则有6人。特别重要的几个部如度支部、陆军部都在满人手里。铁良担任陆军部尚书,并从袁世凯手里收回了北洋陆军一、三、五、六等四镇的指挥权,同时宣布各省新军统归陆军部管辖,反映出满人集权的趋向。
最后的吏部尚书 吏部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掌管着各级官员的人事资料及任免权,可谓居六部之首。光绪三十二年,吏部改组,裁撤满汉尚书。改制前,吏部最后一位满尚书是奎俊,最后一位汉尚书是鹿传霖。 奎俊(1843-1916),满洲正白旗人,荣禄的堂叔父,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刑部部尚书调任吏部尚书,至光绪三十二年(190...
六部的满汉尚书都是主官,到底是哪个尚书说了算呢?刚开始汉尚书其实是没有实权的,仅仅是一个摆设而已,遇到大事还是满尚书说了算。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在康熙朝之后,汉尚书也了逐渐有了实权。 这样也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当满汉两尚书意见相左时,到底该听谁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皇帝就想到委派一个大学士坐镇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