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aHUS)是一种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消耗性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损伤(AKI)的复杂疾病。大约50%的患者存在补体系统异常,aHUS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由于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现有的国内外诊断标准无法全面涵盖所有情况,尤其是对于不满足经典“三联征”的继发性aHUS,常常出现漏诊和误诊的现象。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syndrome急性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临床特点HUS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emo1ytic uremic syndrome,HUS),于1955年首先由Gasser报道。它是一种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功能不全为临床特点的综合征。本文就近年来HUS的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是指产后以急性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性肾衰竭三大特征为主的综合征。本病发病急、进展快。其病因与妊娠期凝血功能异常、分娩中使用缩宫素及麦角生物碱,并与遗传、免疫及感染等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是肾脏局部的微血管病性溶血及血管内凝血。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早期采用血浆...
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预后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 )于1955年由Gasser等[1]首次报道,是一组以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性肾衰竭三联征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如同时伴有发热和神经系统症状,... 贾强 - 《临床内科杂志》 被引量: 0发表: 2018年 ...
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是指在产后以急性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三大特征为主 的危重性综合征.病因与妊娠期凝血功能异常,机械性因素,遗传,免疫及感染等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是肾脏局部的微血管病性溶血及血管内凝血.该综合征虽然 发生率极低,但由于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应引起临床高度...
2. 妊娠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分析 3.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急诊诊治分析 4.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死亡一例分析 5.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6. 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研究进展 7. 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诊治进展 8. 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6例临床分析 9. 血栓...
WESTPORT,10月31日(路透社医学新闻)据10月1日出版的《临床感染性疾病》杂志报道,1996年苏格兰中部大肠埃希氏杆菌(E.coli)O157:H7爆发为英国科学家研究导致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提供了一幅清晰的蓝图。这次疾病爆发导致了大量与E.Coli相关的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及死亡病例。
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aHUS)儿童和成人受试者中评估依库珠单抗的疗效、安全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免疫原性的前瞻性、单臂、多中心研究 试验方案编号 ECU-aHUS-302 方案最新版本号 方案修正案2 版本日期 2023-04-26 方案是否为联合用药 否 其他信息 ...
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是除外志贺样毒素所致的HUS,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恶劣.近年的研究发现,补体旁路途径自我调节的三个重要的因子一补体H因子,膜辅蛋白和补体I因子的缺乏或功能不足与非典型HUS的发病有重要关系,深入研究它们的功能将为非典型HU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途径.黄俊景综述叶礼燕审校国际...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是一种微血管病变性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发生于儿童,也可见于年长及成人。多种外源性和内源性因素可引发HUS,主要的靶器官是肾脏,血栓性身血管病变是其典型的损伤,血管内皮损伤是主要的促进因素。该病发生率虽不高,但死亡率较高,预后差。目前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而且缺乏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