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格】蜜丸:每丸9g;水泛丸:每丸0.1g。 【用法】口服:蜜丸,1丸(9g)/次,2或3次/日,温开水送服。水泛丸,10g/次,3次/日。 【功效】温补脾阳,泻下寒积。 【主治】寒积腹痛。症见脐腹冷痛,喜温喜按,便秘或下利日久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按语】附子走而不守,温壮脾阳以散寒凝...
大温脾丸,一种中药,功效温脾益胃,消谷进食,别名温脾丸。【别名】 温脾丸 【处方】 法曲5合,大麦糵5合,吴茱萸5合,枳实3枚(炙),干姜3两,细辛3两,桂心5两,桔梗3两,附子(炮,去皮)2两,人参3两,甘草(炙)3两。【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 温脾益胃,消谷...
温脾丸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各种症状。其功效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温脾丸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其次,温脾丸能够健脾益气,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此外,温脾丸还具有调和脾胃、和胃止呕的作用,对于...
温脾丸是一种中医方剂,其功效与作用在中医理论中有着明确的阐述。 功效与作用: 温脾丸主要具有温脾开胃、行气消食的功效。它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食积不化等症状。具体来说,温脾丸能够温暖脾胃,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同时,它还能行气消食,缓解因食积而引起的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 症状表现...
温脾丸出自《千金方·脾脏方》,原文中的“久病”表明与厥阴病相关,其中的“脾气弱”当为全方病机。张璐认为,(温脾丸)专为真火式微,不能消磨宿食,蕴积于中而热积于上。指出温脾丸证除了脾气虚弱,还当有肾阳不足,所对应的体质状态也属于“脏寒”的体质状态。并且有“蕴积于中而热积于上”的积滞状态,这...
温脾丸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方。高良姜一两,炮附子、炮姜、炒胡椒各半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橘皮煎汤或米饮送下,不拘时服。治脾脏冷气,腹内虚鸣。
大温脾丸和大温脾汤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两种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症状。区别如下: 一、药物组成:大温脾丸的药物组成包括法曲、大麦糵、茱萸、枳实、干姜、细辛、桂心、桔梗、附子、人参和甘草。大温脾汤的主要组成药物为黄芩、人参、芍药、附子、甘草、干姜、大黄和厚朴。
温脾丸出自《千金方》脾脏方,组成:附子、桂心、干姜、细辛、吴茱萸、当归、大黄、黄连、黄柏、神曲、麦芽各一两。主治“久病虚羸脾气弱,食不消喜噫”。清代张璐认为:“温脾反用三黄,专为真火式微,不能消磨宿食,蕴积于中而热积于上,非用三黄之苦寒标拔上盛,则萸桂姜附入胃先助上热,...
温脾丸出于《备急千金要方》,算是孙思邈的方子。此方与乌梅丸可对等来看。 孙思邈用温脾丸“治久病虚羸气弱,食不消,喜嗳”,其方中药味如下:附子、干姜、细辛、桂心、吴茱萸、黄连、黄柏、当归、大黄、神曲、麦芽,共十一味。 从乌梅丸和温脾丸的结构可以看出,二方都用了寒药与热药,关于热药,有桂心、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