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
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①,滂奏刺吏、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②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滂睹时方艰,知...
行草书手写唐诗三百首第二百三十四篇,五言古诗《东郊》,诗词作者是唐代诗人韦应物。 下面看下行草书手写内容放大细节,单行单字在手机上看非常清晰: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 开头这一列话意思是:困守官舍,使我终年地烦闷。漫步郊野,曙光荡涤我的胸襟。杨柳依依, ...
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田园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表达了对这片土地和这里人民的热爱与赞美。 诗人还通过“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两句,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安定和吏治的清明。县衙前平地上野草丛生,很少有官吏出入,斜阳静静地照在县鼓上,这一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艺术特色: 诗歌...
郑燮(二八九三—一七六五)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祖籍苏州,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郑燮的诗、书、画世称『三绝』书法当为第一。其书将草隶篆楷四体融会贯通,以汉隶参入楷行草,再加入画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
外省官员以封疆大吏为主,早在4月14日,署台湾巡抚唐景崧即给清政府发电:“和议给予土地不可行。”16日,钦差大臣刘坤一获悉和议将成,除赔款外,还要割让辽东、台湾的消息,马上电奏反对。然后,山东巡抚李秉衡、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河南巡抚刘树堂、湖北巡抚谭继洵、署理台湾巡抚唐景崧、江西巡抚德馨、广西巡抚张桂联...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所谓唯美也,不外乎词美意美景美情美之类。而境界之美,又独乎出于其上。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大清廉吏”于成龙,从草民到一品大员,却累死在总督衙门!44岁开始出仕,七年的县令生涯,两年的知州经历,通过九年基层的官场磨砺,没有让花甲之年的于成龙变的如何阿谀奉承、曲意逢迎。反而让他更加体会到百姓之苦、百姓之不易。在以后的为官之路上一如既往的心系百姓,始终秉持着为官之初的信念“不为温饱、...
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 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 《龙阳县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描绘龙阳县(今湖南汉寿)田园风光的七言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一、诗歌译文 白天的县衙前地面干净,百姓正在此整理渔网。 主人热情地将客人邀请至堤岸边赏景,小孩子在一旁围观,一只黄狗不知为何而狂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