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清史编纂工作已持续十余载,但进度依旧迟缓。在这期间,中国深陷军阀混战的漩涡,政治动荡不安,这无疑给清史的编纂带来了重重阻碍。此外,编纂人员也经历了多次变动,从最初的8人,到后来的几经更替,这都进一步影响了清史编纂的进程。随着清史编纂工作的持续推进,参与人员数量却经历了大幅度的缩减。最初,...
因此,可以说创立“中国”的是蒙古人的元朝与继承其正统的满洲人的清朝。值得注意的是,“新清史”中的某些观点与冈田英弘的观点高度契合。然而,将“新清史”视为其“继承者”显然是不恰当的。两者虽然有共同之处,但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和不同的研究方法与视角。广袤无垠的蒙古帝国 “汉化”与“涵化”的辩论1967...
《清史稿》是清朝覆亡后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支持编纂的清史,因最后未经审订即匆忙刊行,故名为“稿”。其编纂历时14年,前后数百人参与,全数合计800多万字。 北洋政府提出纂修清史 民国三年(1914)春,北洋政府国务院召开会议,建议设立清史馆纂修清史,并呈请大总统袁...
毫无意外,《清史》审核果然是未能过关,从2004年正式启动的《清史》编纂工作,距离付梓尚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虽然据说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已经六易其稿,但是其中涉及到史观的争议,而且有太多的事件难于评价,懂的都懂。《清史》这项规模浩大的修史工程,一言难尽。事实上,鉴于《清史稿》的主观倾向过于严重,而且...
《清史》编纂进展缓慢之谜《清史》这一国家重大文化项目自2002年启动至今,尚未能正式亮相,其背后的延迟因素错综复杂。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历史编纂的客观困境 漫长的时间轴与庞大的信息量:清朝,这个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44年延续至1912年,历经近300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
蒋介石觉得编撰《清史》能给他带来很大的政绩,能让他的声望有所提升。所以,他没怎么犹豫就同意了“速修清史提案”,随后就成立了清史编纂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挂在“国防研究院”下面的。这委员会的主任是张其昀,副主任呢,则是萧一山,而总编纂是彭国栋。清史编纂委员会呢,委员总共有23人。不仅如此,还从香港...
清史编纂工作是一项意义深远且规模宏大的工程,自2002年启动以来,历经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工程概况 规划与目标 清史编纂委员会在工程之初就确定了一个宏伟的规划。整体计划撰写一部约3000万字的《清史》,这一规模足以展现清代近三百年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规划还包...
于是乎,1960年4月,台湾成立了清史编纂委员会。这个阵容看起来还挺唬人的:主任是张其昀,副主任是萧一山,总编纂是彭国栋。别看张其昀和彭国栋是政府官员出身,但他们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书生官。尤其是萧一山,那可是清史研究的大牛,在太平天国历史研究方面更是无人能及。再加上台湾手里还握着从大陆带走的一大堆...
清史稿,但是编纂人里面不少遗老,很多ZZ不正确的东西,比如把孙等人称为贼,所以要重修一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3-10 10:10 收起回复 橙都 赫赫宗周 15 因为涉及到对KMT帼閔正负的定位问题,盖棺才能定论,帼閔正负在弯还没死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3-10 10:32 回复 科...
随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成立,由戴逸担任主任,清史编纂工作逐步展开。新版《清史》的编纂工作历经多个阶段。2005年,完成了《清史》体例和目录拟订方案;2012年,初稿完成,进入审稿阶段;2014年,开始进行“三查”,即查重复、查矛盾、查遗漏,进入第二次审稿阶段;之后进入第三次审稿阶段。2018年,基本定稿,送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