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光年间,圆明园被拆分成进春园和惜春园两部分。咸丰时,惜春园被正式更名为清华园。传说中,康熙皇帝曾在院子里题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四个字“水木清华”,这其实是他从晋代文人那里借来的。正是这块匾额,赋予了清华园这个名字它独特的意义。然而,清华园并非一开始就是学校,而是由于历史的变迁与机缘巧合才...
道光年间,圆明园被拆分为进春园和惜春园两部分,而咸丰时期将惜春园更名为清华园。这个名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康熙皇帝在圆明园中题了一个匾额,上面写着“水木清华”。其实,这四个字并非康熙皇帝的原创,而是晋代一位文人的作品中出现过的。咸丰皇帝将惜春园改名为清华园,正是以这个匾额上的四个字来命名的。清华...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清华依然保持着它的学术追求和创新精神。它不仅培养了众多科技精英,还走出了不少文化名人。这种文理兼修的传统,或许正是源自"水木清华"这个典雅意境。如今的清华园,仍然绿树成荫,水波荡漾。只不过,漫步其中的不再是达官贵人,而是带着梦想的莘莘学子。每一届清华人,都在这片充满历史感的...
清华大学的"清华园"最著名的题字为"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的叶赫那拉·那桐所书。 那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在清末光绪、宣统年间先后充任户部尚书、外务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军机大臣、内阁协理大臣等,并兼…
清华园被赐予五皇子奕誴,而近春园则赐给了四皇子奕詝。历史学家苗日新查阅史料后提出,当时西部被称为“春泽园”,而东部则称为“涵德园”。清华园赐给了惇亲王绵恺,而近春园则赐给了瑞亲王绵忻。《清华园风物志》的作者黄延复也认为,“四爷”指的是绵忻,而不是奕詝。近春园的园志上写着:“水木清华,为一时之...
清华园二宫门 奕誴的清华园总面积400余亩,高居海淀皇家赐园之首,但与海淀其他赐园相比,造园方面显得并不甚用心,园内建筑甚至并不以休闲为目的,唯一称得上景点的只有北面一处池塘,即现在的“水木清华”景区,在道光年间绵恺居住使用时...
从留美预备学校到战火中的西南联大,从复校到现代清华的快速发展,清华大学一直是中华民族人才的摇篮。历经痛苦与艰辛、焕发辉煌与骄傲,清华园里的早期建筑,也一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沉默见证者。 2001年6月25日,由亨利・墨菲、杨廷宝等设计师设计建造的清华大...
位于北京西郊的清华园,历史上曾是皇家园林,其前身熙春园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于1767年(乾隆32年)完工,与圆明园等五座园林并称"圆明五园"。在《红楼梦》前八十回成书的时期,熙春园已享有盛名。然而,到了"文革"时期,清华园经历了动荡,熙春园被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继续称作熙春园,赐予奕...
清华园,历史地名:清华园,历史上的清华园,历史地名, ①在今北京市西北清华大学内。清初名熙春园,咸丰年间改名清华园。1908年为游美学务处。1911年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