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清净观是指: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念清净和觉清净。一、身清净 身清净是指身体上的清净,远离一切污秽和杂念。这是通过遵守洁净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来实现的。在佛教中,身清净被视为修行的基础,因为只有身体清净,才能有助于心灵的平静和清净。二、口清净 口清净是指言语上的清净,不说不...
“到了初夏,安居三个月,应当按照清净的菩萨教法而安居,心离声闻小乘法,不依靠徒众。到了开始安居那天,即在佛前说这样的话:我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某,遵依菩萨乘,修习寂灭法行,同入清净佛性真如境界,大圆觉性是我修行证果的处所,身心安居于平等圆满的觉性智慧,这是因为圆满的清净自性没有...
学佛 真观清净观 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 常愿常瞻仰(一)“真观清净观”:真观,就是真空观。什么叫真空?就是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这就是真空观。虽然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但也没有离开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所谓“无相”,并不是要离开这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
探索密宗:清净观与五身五智的奥秘 在密宗修行人的世界里,清净观是其日常生活的核心思想。密宗金刚乘所传达的智慧可以通过五身与五智的概念来理解。 五身的概念代表着五方佛,每一尊佛都有其独特的名号。而五智,实际上也就是与这些佛相对应的智慧。通俗地讲,五方佛的智慧可以归结为法身、报身和化身。当我们对...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观世音菩萨的五种观是真正的实践幸福的生活方式。 我们再来看清净观是怎么说?真观是从心的本体上来看;清净观是从心的光明相上来看。当你的心清净的时候,你的心智慧光明就会呈现出来,你看一切都是清净的。当...
“二十五轮清净观”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读圆觉经》。“二十五轮清净观”全诗 《读圆觉经》宋代 辛弃疾 二十五轮清净观,上中下期春夏斋。本来欲造空虚地,那得许多缠绕来。作者简介(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
清净观就是在布施时不执着于布施的相,不染污法。观音菩萨布施不取于相,一切都离相,所以清净。如果你着相了,就是不清净;离开这个相,就是清净。 🔹【广大智慧观】 观音菩萨有广大的智慧观,普度一切众生,普遍地教化一切众生。广,是宽广;大,就是再没有比他更大了。这种广大的智慧观,就是观音菩萨的特色。 ...
禅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常修清净观。清净观就是用清净的觉照态度看待世间的人和事。你的心清净,就容易看到别人的优点。如果你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就要反省一下,是不是你的分别心、执著心在作怪。比方说,你是一个牙医,看见一个人开口笑,你首先注意到的肯定是他的牙齿好不好;你是一个卖鞋的,遇到一个人,首先就会...
“清净观时无本根”出自宋代黄庭坚的《庞道者绣观音赞》。“清净观时无本根”全诗《庞道者绣观音赞》宋代 黄庭坚八万四千唯两臂,三十二应无来往。悲观一切造诸业,慈观诸业炽然住。清净观时无本根,幻影重重蒙古佛。有能出世自观音,即受老翁无畏施。作者简介(黄庭坚)黄庭坚 (1045-110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