鲎,外形酷似外星生物,属于剑尾目,这个家族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四亿多年前的奥陶纪,由于其形态结构几乎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因此鲎被誉为“海洋活化石”。现存有美洲鲎、中国鲎、南方鲎、圆尾鲎四种。鲎的头部由一块又大又圆的甲壳覆盖,腹部则是一块略呈三角形、边缘有刺的小甲壳,身下有六对腿,还有一条长尾...
高山沉积岩中都有非常多化石,但现今的海底根本不会形成化石。因为海水中的矿物质浓度低,且海底泥沙累积速度太慢(平均每1000年累积约1~30厘米厚)1,生物遗骸还来不及被掩埋和石化,早就被其他生物吃掉和完全分解了。▲ 海底死猪实验 科学家特意将猪的尸体固定在海底,之后进行连续观察,发现死猪在几天内就被吃...
据媒体报道,有热心市民在大连街头意外地发现了一大批珍贵的化石,包括角石、鹦鹉螺、海百合等古老海洋生物被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经过专家的初步鉴定和分析,这些化石可能形成于古老的地质时期——奥陶纪。奥陶纪是一个距今大约4.8亿年至4.4亿年前的地质时代,属于古生代的第二个纪。据悉,这些有着丰富历史积淀的...
被称为“海洋活化石” 它就是 中国鲎(hòu) 云霄县列屿镇山前海滩,是国内中国鲎产卵与育幼栖息地之一。“世界海洋日”前夕,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到云霄开展专项调查,发现大量的幼鲎在当地海滩繁殖。这为渔业专家组建立数据库,进一步保护中国鲎,以及探索海洋岸线岸滩生...
鲎化石首次出现于奥陶纪,形态与现代鲎相似的鲎化石则出现于侏罗纪。中国鲎与三叶虫是同一期纪的生物,三叶虫早已灭绝,中国鲎却从四亿年前存活至今,甚至没发生任何进化 ,故而有“海洋活化石”之称。 栖息地 中国鲎主要生活在浅海沙质海底或是盐度较低的河口,有着溯流而上的习...
然而,在大约 6600 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它们神秘地从化石记录中消失了。人们推测腔棘鱼也是这次大灭绝事件的牺牲品。但在 1938 年,人们在南非附近捕鱼时,从海洋深处捞起了一条长相神秘的大鱼,“lazarus” 矛尾鱼因此在生物进化世界中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地位。腔棘鱼的发现被认为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动物学发现之一。
而泥盆纪的地层中,则发现了众多珊瑚化石,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当时海洋生态系统的繁荣与复杂。在贵州地区,石炭纪(距今约59亿年至99亿年)的地层中,科学家们发现了数量众多的苔藓虫化石。这些化石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当时海洋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还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古海洋生态画卷。在...
《临夏海洋古生物化石》中收集的海洋古生物观赏石大多来自洮河、大夏河流域。组成石体的古生物化石多为晚古生代海绵、珊瑚类、苔藓类、海百合、菊石等。海洋古生物形成的化石,形态千奇百怪,作为观赏石,石质细润,硬度大多为5~6度,其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与安徽灵璧石十分接近。部分红色珊瑚通体玉化,成为珊瑚玉,...
保留在云南罗平的幻龙足迹化石暗示,这支海洋爬行动物可能正处于半水生-水生的过渡状态,它的游泳姿势类似于“狗刨”,前肢划水,但会触碰到海底的泥沙。这些证据都表明,幻龙并非游泳健将,大多数时候,它只是在浅海上游荡,用针状的牙齿搜捕鱼类或者菊石。对于它们来说,跨越深海并非容易的事情,但即便如此,幻龙也展现...
海洋活化石,如今身长不到20厘米,4.4亿年前竟是海洋霸主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曾读过自于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对鹦鹉螺这名字多少有点耳熟。书中,阿龙纳斯在一个机缘巧合之下进入了一艘独一无二,又十分理想化的“鹦鹉螺号”潜艇,从此,他开始了他周游海底的奇妙探索之旅。小说中的鹦鹉螺号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