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元年(1662)6月,洪仁刘官芳等被重新任用,带领军队前往宁国府(现今安徽宣城)支援,与湘淮军展开激烈战斗,频频受挫,最终退守广德,随后不久返回天京。12月,天王派他前往江苏丹阳、常州和湖州等地,催促忠王李秀成出兵支援天京,但李秀成却以各种理由拖延,不愿意听从命令。1864年5月,湘军在江苏高淳东坝设伏,...
从洪仁玕对铁路火车的价值和意义的论述,可以看出他对铁路火车的功能有了清晰的认识,可以简单概括为利商、便运、调兵、富国等。洪仁玕还设计了铁路运输线路的方案:“先于二十一省通二十一条大路,以为全国之脉络,通则国家无病焉。通省者阔三丈,通郡者阔二丈五尺,通县及市镇者阔二丈,通乡者阔丈余”。他认为有...
尽管洪仁玕已为太平天国首辅但陈玉成等功臣宿对他并不感冒,同时他还没有东王杨秀清在世时的杀伐手断,所以他向天王洪秀全的良好建议都落实不到实际工作上。 洪仁玕刚到天京时与英王陈玉成相交甚笃,但当他救援安庆不利致使安庆落入敌手后,洪仁玕身上书生固有的劣根性便暴露无遗。 安庆落于湘军之手,英王陈玉成固然负...
与此前在供词中对李秀成的批评相比,洪仁玕此处的批评显然要尖锐得多,措辞也更为严厉,故而言语之中不无偏颇之处。 从表面上看,这一论争似乎是太平天国朝内纷争的余绪,但稍加分析不难看出,洪仁玕此举并非拘泥于个人之间的意气之争,而是基于维护太平天国和洪秀全尊严的立场。 洪仁玕这份签驳文书的价值不单在于披露...
在历史的长河中,1864年11月23日这一天,一位太平天国的重要领袖,以其悲壮的结局,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一天,洪仁这位太平天国后期的核心人物,在南昌英勇就义,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画上了悲壮的句号。洪仁字谦益,号吉甫,1822年出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的一个书香门第。他是洪秀全的族弟,自...
洪仁故事,得从他的出身说起。他1822年出生于广东花县,跟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是同族。这哥俩的关系,算是亲戚又是同道。洪秀全后来搞起了拜上帝教,而洪仁是这场宗教运动的早期参与者。1843年,他加入了拜上帝教,可以说是洪秀全的得力助手之一。不过,这个时代对年轻人并不友好。洪仁开始走的是传统读书人...
洪仁玕(1822年—1864年11月23日),小名谦益,号吉甫,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官禄布村人,中国清朝太平天国时期政治家,洪秀全的族弟。 曾在香港居住多年,1859年到天京(即南京),获封为军师、干王,一度总理朝政,1864年在江西被清朝江西巡抚沈葆桢捕杀。洪仁玕是太平天国领导层中对西方见识较广的一位,提出的《资政...
李秀成与洪仁间的矛盾,是太平天国灭亡的缩影。在那个时期,诸侯王之间的权力斗争如同狂风骤雨般激烈。洪秀全的待遇不公和任人唯亲的政策更是加剧了这种矛盾。在大战略上,两人意见不一,目标不明确,这也是导致他们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当洪仁到南京时,他的册封为王爵引起了李秀成的不满。1859年,洪仁到来让...
洪仁玕认为,先拿下江浙,太平军才能与湘军进行决战,得到李秀成认可,参与会议的将领,也同意先东征江浙,然后西征上游。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旋即陷入两线作战困境。为何如此?杨秀清需要负很大的责任。 杨秀清不敢与向荣进行主力对决,导致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得以建立。杨秀清为限制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的力量,...
导读:洪仁玕被俘后,曾由席宝田、许本墉、沈葆桢先后分别提讯,均有供词。或为录供,或为亲笔。除《干王洪仁玕亲笔供词》有刻本及英文译本传世外,其余录供,人所罕知。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三册,据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原件”刊出三种。 (一) 同治三年九月二十七日南昌府提讯逆酋洪仁玕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