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7日,农历三月初八,是洞山良价禅师的圆寂纪念日,让我们一起再读洞山与影子,再悟禅境。 文/南怀瑾 洞山禅师打坐用功几十年,他在浙江出家,后来到了江西,这些都是当年大英雄人物。洞山是个山名,山水下来形成一条溪水,他过溪水时,太阳照下来,溪水里头有个影子,他看到影子开悟了,写了一首偈子。 你们注意...
洞山良价摇摇头,说:“不一定。有人可能一下子就到第五层,有人可能在某一层停留很久。重要的是要明白,这五个层次都是修行的不同阶段,都很重要。”弟子们听了,若有所思。洞山良价看着他们,语重心长地说:“记住,修行不是为了追求什么特别的境界,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就像君臣之道,最终是要让...
我们今天所说的“因材施教”,其实就是洞山良价“三路接人”思想的一种现代表达。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尊重每个人的个性,根据不同人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不仅适用于学校教育,也适用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借鉴“三路接人”的思想,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引...
洞山良价在一次开示中说道:“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这句话道破了“五位君臣”的玄机。所谓“正中偏”,就是在绝对的真理中看到相对的现象,在本体中体现妙用。这正是对“不落步级”的另一种诠释。“五位君臣”包括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兼中至、兼中到。这五个层次并非固定的修行阶段,而是描述了修行...
洞山良价禅师,俗家姓俞,会稽(今浙江绍兴)诸暨人。生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八○七年),卒于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八六九年)。洞山良价禅师经历了唐武宗灭佛这一非常时期。发展到巅峰的唐代佛教,在这次沉重打击之下应如何生存发展,是洞山禅师及当时一大批杰出佛教大师所共同面临的任务。禅宗可以说是当时的必然,也是历史...
洞山良价(807—869),云岩昙晟弟子。其法系为石头—药山—云岩—洞山,住持于瑞州洞山(今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北)。在唐代此地名筠州,到了南宋末年,因避讳而改称瑞州。 原文出于《五灯会元》卷十三。洞山的事迹,亦见《祖堂集》卷六、《景德传灯录》卷十五、《宋高僧传》卷十二。传世文献有《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
一代禅宗大师洞山良价,曾亲历曹山本寂座下参禅。洞山良价虽是天资聪颖之人,可他一直困惑于如何真正悟道。他游历各处名山古刹,拜访众多高僧大德,只为寻找那个让他彻悟的机缘。那是一个寒冬,洞山良价来到了江南。他听闻曹山本寂禅师的道场人满为患,比丘、居士云集,不少人在此获得心灵解脱。心生向往的洞山良...
洞山良价禅师,他开悟现量见到无情说法的悟道过程,我们还是来看一下公案,这样大家会更容易入。我们看《景德传灯录》——洞山良价。 筠州洞山良价禅师会稽人也,姓俞氏。幼岁从师,因念《般若心经》,以无根尘义问其师,其师骇异曰︰“吾非汝师。”即指往五泄山礼默禅师披...
已收录洞山良价作品38首。 句 短 中 长
良价说:“如果这样,那良价就不能听和尚说法了。”云岩说:“我所说法尚且不听,更何况无情说法呢?”于是良价作一偈呈示云岩,偈说: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解说不思议:若将耳听声不现,眼处闻声方可知。良价遂向云岩辞行,云岩问:“什么地方去呢?”良价说:“虽然来辞别和尚,却还没有选择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