ㄑ,古字,水小流,旧注音符号读作k,统一改读作g。记音g。ㄍ,古字,水流浍浍也。写作两个ㄑ。为了与前面的统一,也可写作ㄑ加一捺,即类似“乆”,限于电脑字体问题显示不是很好。记音k。ㄏ,古字“厂”,音汉h。记音h。兀,古音ng。记音ng。标注汉语方言或古音时才用,普通话无此音。万,古音浊音v...
同年5月7日,正式以“新国音”取代“老国音”,汉语改采北京音为标准,“ㄪ(万)v、ㄫ(兀)ng、ㄬ(广)gn”三个符号不再使用,只用于标注方言。 第二式 1986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公布以罗马字拼写的汉语译音系统“注音符号第二式”。由于注音符号在台湾地...
汉语注音符号,旧称为“注音字母”,为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共计39个字母,排列以“ㄍㄎ”开头;1920年改订字母顺序,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达40个。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v、兀Ng、广Gn”三个字母,後以北京音为标准,“万、兀、...
·符号 ˉ阴平,注音一般不标 ˊ阳平 ˇ上声 ˋ去声 ˙轻声,拼音一般不标* '隔音符号(分词) ·附录(*) ·注音符号中,规定横排书写时i/y写作丨,竖排写作一。因Unicode仅分配一个码位,且将横写的丨改为了一,所以目前计算机中会用丨(gǔn)和一(yī)代替 ...
ㄢ(an)ㄣ(en)ㄤ(ang)ㄥ(eng)ㄦ(er)标点符号:阳平(ˊ)上声(ˇ)去声(ˋ)轻声(˙)...
类似于国语罗马字(Gwoyeu Roma-tzyh),唯空韵(舌尖元音“-{帀}-”汉语拼音:i,通用拼音:ih)在GR下为y,注音符号第二式MPS2分成两种,翘舌音之后-r,舌齿音之后-z;ㄦ韵在GR下为“el”,MPS2下为“er”。声母:唇音:ㄅ: b、ㄆ: p、ㄇ: m、ㄈ: f 舌尖音:ㄉ: d、ㄊ: t、ㄋ: n、ㄌ: l...
在台湾地区使用的《国音注音符号手册》中仍然能看到对四呼的强调,也能发现「窘」在台湾国语分支里读「jǔn」。 此外,ㄧㄣ in、ㄩㄣün、ㄧㄥ ing 其实也有偏差,这三个音中的 en/eng 在标准汉语里其实都被弱化,只保留了鼻音而没了 e,在这种情况下,汉语拼音的处理显然更加直白。
注音符号跟日文完全没有关系,只是长得像而已。注音符号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共计39个字母,排列以“ㄍㄎ”开头;1920年改订字母顺序,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40个。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v)、兀(Ng)、广(Gn)”三个字母,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