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疏,汉语词语,拼音是zhù shū,意思是注文和疏解的合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注疏 拼音 zhù shū 出自 《十三经注疏》 解释 古籍的"注"和"疏"的合称 注音 ㄓㄨˋㄕㄨ 折叠编辑本段解释 1. 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安操势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成语(Idiom):注疏 发音(Pronunciation):zhù shū 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对经典著作或文献进行注解和疏导,使其更易理解和阅读。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注疏是中国古代学者对经典著作或文献进行的注解和疏导。通过注解,学者对原文进行解释和补充,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意义和内涵;通过疏导,学者对原文进行整理...
注疏是什么意思 “注疏”一词,最早出自《后汉书·郑玄传》:“凡诸经传,各有师承,或传受,或家藏,或自为,或古或今,莫不有注疏。”可见,我国的文化事业在西汉初年就开始发展了,而“注疏”这种古老的治学方法也就由此形成。据史料记载,从东汉到唐朝的三百多年中,全国的图书大概增加到十二万七千八百余卷,其中有...
《十三经注疏》是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部儒家经典注疏的汇编,共有四百一十六卷,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作品。中国文籍,浩如烟海,存世约十多万种,《四库全书》是这些文籍的精华,其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经部又是其精华,而《十三经注疏》则冠列于为经部之首。注疏释义 注疏 :是注和疏的并称。注...
注疏 [zhù shū] 释义 exegesis 注释,解释(尤指对基督教<圣经>的注释); commentary on earlier authoritative commentary 注疏; notes and commentaries 注疏; 实用场景例句 全部 The work of scholium consumes time and energy, and lack innovation. 一部《十三经注疏》,能令多少人黑发变白发,更何况学者须要...
注疏的意思是:旧时把注解古书的文字叫注或叫传(zhuàn),解释注、传的文字叫疏。疏(旧读shù)。其造句如下:1、只有深入探究文本内涵,才能真正做到注疏文本。2、经过仔细的注疏和解读,这部古老的文献终于被完全破译了。3、注疏家们对这部经典的解释存在一些分歧,但也有一些共识。4、这篇论文通过...
《注疏》相传是孔子为曾子陈述孝道所著,是《十三经注疏》中篇幅最小的一部经典。汉代有今文古文两种版本,分别由郑玄作注和孔安国作传。到唐代唐玄宗李隆基融合今古文两家,亲自为《孝经》作注,并命元行冲作疏,颁行天下。郑、孔两家之注逐渐消亡。到宋代邢昺以元行冲之疏为基础,重新作疏,遂成《十三经注疏》中《...
注疏是注文和疏解的合称,对于文章或书籍正文做解释的文字称为注,或注解、注释,对某些典籍、古文献做注始于汉代。词目:注疏 拼音:zhùshū 例如:《论语注疏》,又称《论语正义》,又称《论语注疏解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二十卷。《论语注疏》是十三经注疏中的一种,吸收了北宋以前人的注释,...
“注疏”是注和疏的并称。注,是对经文字句的注解,又有传、笺、解、章句等不同叫法;疏,是对注的进一步注解,又有义疏、正义、疏义等不同叫法。《十三经注疏》壹 “十三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历史上经历了从六经、五经,到九经、十二经,再到十三经的漫长演化。“六经”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