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质陶是一种用细腻粘土制作的陶器,其特点是质地较软,器壁较薄,颜色多为灰色或黑色。泥质陶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用品,如碗、盘、壶等。泥质陶的制作过程包括挑选粘土、制作陶坯、修整、干燥、烧制等步骤。泥质陶...
区别如下:1、胎质:夹砂陶主要由粘土或砂与粘土混合制成,而泥质陶主要由纯净的粘土或淘洗滤澄的粘土制成。2、制作工艺:在制作过程中,粘土中含有一定量的金属元素,如铁、钙、镁、钾等,可以作为助熔剂降低陶器的烧成温度。由于粘土中通常含有一定量的金属元素,因此夹砂陶通常比较坚硬,耐热耐烧。
两者的区别在于制作材料不同、用途不同。1、制作材料不同:夹砂陶是在粘土中混入砂粒或有意掺入砂粒烧制而成的;泥质陶主要由纯净的粘土或经过淘洗滤澄的粘土制成。2、用途不同:夹砂陶通常比较坚硬,耐热耐烧,常用于制作炊器;泥质陶纹饰种类繁多,有绳纹、曲折纹、菱格纹、方格纹等十多种纹饰...
新石器时代泥质灰陶矮圈足陶杯为新石器时代文物。通高14.5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12.7厘米。泥质灰陶,敞口,尖唇,深斜腹,微弧,矮圈足。圈足上镂有三个小圆孔,器表磨制光滑,有施黑衣,但多已脱落,上腹部至近口处,施有四组复线凹弦纹,腹与圈足交接处起凸棱一道。出土于闽侯昙石山遗址。现收藏于...
夹砂陶和泥质陶在制作材料、用途和特点上有所不同。夹砂陶因为掺入了砂粒,所以其质地较为粗糙,但具有较强的耐用性和耐高温性能;而泥质陶则因为制作材料纯净,所以其表面较为光滑,且纹饰丰富多样,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夹砂陶通常比较坚硬,耐热耐烧,因此常用于制作炊器,如釜、罐等;而泥质陶则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用...
泥质陶豆,汉代生活用具。1973年在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乡学古村东山出土。现藏吉林市博物馆。为手制素面泥质灰陶。器形为敞口、弧壁、浅盘、实心柱、喇叭形圈足。高21.5、口径15、足径10厘米(见图)。陶豆属于饮食用具,其功能与盘相同,实为高足盘。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商周时盛行,秦汉一直沿用。多陶...
根据烧成气氛的不同,可分为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和泥质黑陶。有的表面施陶衣,有的素面或磨光,也有施加彩绘、拍印、刻划等装饰。器物多为钵、豆、盘、杯、碗、盆等饮食器和盛储器。 精选发现 界首彩陶 广钧 宜钧 印第安陶器 新疆土陶 紫砂器 陶俑 建筑陶 相关条目 陶瓷器用 陶鬶 殷墟遗物 殷墟陶鬲 考古...
在原始社会中,泥质灰陶、彩陶、黑陶以及几何印纹陶等各式陶器如同璀璨的群星,照亮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天空。它们的出现,不仅为原始人类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更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人类审美观念的发展与演变。可以说,正是原始人类的劳动创造了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珍品,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审美情趣。时至今日,当...
新石器时代泥质灰陶小侈口矮圈足陶豆是 文物介绍 此展品为新石器时代文物。通高10厘米,口径16.2厘米,腹径17.9厘米,足径12厘米。泥质灰陶。小侈口,上腹转折居于近口处,且平斜呈斜肩状,下腹浅弧至底。矮圈足,圈足上饰三个圆孔,是新石器时代常见的陶器。出土于闽侯昙石山遗址。现收藏于福建省昙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