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变迁,泥草房民居建造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刘德明基于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结合地域特点、环境气候等,不断优化改良,舍弃木压脊的“坐龙”,采用粘、压、辫再固定的方式,直接在房顶扎龙,这样即结实、美观又抗风。现今建造泥草房经过...
泥草房作为几千年来的胶东特色建筑,无论从外部建筑风格手法,还是内部的结构和实用性,完全区别于现代民间建筑,基本特点是就地取材,建造简易,经济实用,冬暖夏凉。它记录和诠释着胶东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厚重历史及风土人情,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特性,有着重要...
探秘北大荒的泥草房,泥巴墙烧火炕、小方桌炕上放叨旱烟唠家常! #老房子的回忆 - 追梦老汉于20231022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29.4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二十世纪五六七十年代,乘坐火车,沿途看到的村庄,村屯等,都是一片片的泥草房。 二十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的“人民公社”,办公地、会议室等等等,也都是泥草房,好一点的是“一面青”。 所谓的“一面青”,就是房子临街一面的墙体是砖的,其余三面是泥草墙体,房顶是草覆盖;也可以是临街一面是砖墙,瓦房 …… 这样的泥...
胶东泥草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瑰宝 胶东泥草房,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更是千百年来臧家庄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对其传承与保护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胶东地区的文化特色,感受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胶东泥草房:历史的见证与文化的瑰宝 在胶东地区...
导读:五六十年代被子下垫的是稻草,脚上穿的毛窝,虽贫穷却无忧无虑 六十年代泥草房,冬天在床上铺一层厚厚的稻草,冬天脚上穿的“毛窝子”,回忆都是美的,但是还是不要回到那个时代吧!五六十年代的冬天感觉比现在寒冷多了。太穷又冷得手上都是冻疮还没有保暖的厚衣服穿。只能回忆,六十年代泥草房的记忆,...
第一步是做泥垍、割苫草、备好石头、黄泥、木料等;第二步是打地基、定门位、摆门枕石、垒墙体、安窗、上房梁;第三步是安笆。泥草房苫房顶前,先要用四五根高粱秸捆成10多米长的“笆”铺在屋顶的椽子上,然后在上面均匀地涂抹上用麦秧和稀泥调成的泥浆,稍稍晾干就可以上房苫草了。第四步是泥草房最重要...
在我县农村,广大农民曾经赖以存身的泥草房,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草改瓦”和新世纪城镇化的推进,已渐行渐远,彻底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泥草房,顾名思义就是泥和草盖起的房子。它的构成,主要包括泥土墙、木或竹桁条、木架梁、柴笆与秸草等几个部分。一幢泥草房的砌成,靠的是打墙的泥土匠,做桁条、梁和门...
泥草房,作为北方民居的典型标志,存在于乡间农村已有近千年历史,泥坯墙、木门窗、茅草顶,冬暖夏凉,外观古朴厚重,演绎着农耕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彰显出先祖的勤劳与智慧。六十年代前的农村,那时候非常贫穷和落后,农民的住房绝大部分是泥草房,只有旧社会的地主才能盖得起砖瓦房。所谓泥草房,就是石头...
这些泥草房承载了太多童年回忆,不是喜欢破旧的东西,而是割舍不下那段回忆和陪你一起度过那段岁月的人!#一代人的回忆 #东北最美雪村#知北村 - 昌玉于20231122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15.6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