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娃,最广为人知的是她的代表作《第二性》,首次从全方位视角对女性的性别、角色、家庭与婚姻关系等作了详尽的哲学式论述,成为“有史以来讨论女性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其中的思想和观点至今影响了世界无数的女性,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
进入21世纪,波伏娃的思想正在世界范围内被重新发现与讨论。如今我们对性别领域诸多具体问题的争辩与分析,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基于《第二性》提出的理念。然而,波伏娃的思想并不局限于此。晚年的波伏娃逐渐将目光转向老年与衰老。有观点认为,其晚年写下的《论老年》,对于女性的意义而言,甚至可以与《第二性》相媲美。...
04波伏娃的萨特,终于来了1927年,波伏娃拿到了哲学概论的高等教育资格证。这一次考试,西蒙娜·薇依第一名,波伏娃第二名,梅洛-庞蒂第三名。三人都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思想家。至此,短短两年时间,波伏娃已经拿下了6个资格证。可是,学业上的成功,也让波伏娃产生了一种迷茫:我到底应该去到哪里?每个人都只能过一...
电影《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的萨特与波伏娃 1929年,波伏娃通过了教师学衔考试,苦行僧式的学习告一段落。 她得寻求些刺激来放飞自己。 她学会了抽烟,经常在艺术之家咖啡馆里闲逛,没事就到电影院,剧院,音乐厅去消磨时间。 她读了很多小说,乔·治桑成了她的偶像。 为了不让父母过度干涉自己,她搬到了外祖母家居住...
从这里,我读出了波伏娃的坚定,也读出了她的孤独。她内心是渴望得到理解的。二、没有任何工作是没有尊严的,所有工作都具有同样的价值,让人没有尊严的是整个工作条件。波伏娃拿擦窗户举例,说它和打字一样有价值。让人没有尊严的是在孤单、无聊、没有产出、无法融入集体的条件下擦窗户。就是说,如果是干家务,...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伴侣。 男人是主体,是绝对,而女人是他者 长时间以来我犹豫不定,是否写一本关于女人的书。这个主题,尤其对女人来说,是不快的,而且不是全新的。关于女性主义的争论,...
然而,19岁的波伏娃,却不想过这样的人生。她热爱读书,正如饥似渴地阅读哲学书籍,希望从中可以找到一种身体力行的哲学理念。她希望指导自己人生的是真理,而不是某种约定俗成的观念。多年之后,她成了女哲学家,成了作家,她倡导女人不是男人的附庸,女人应该从传统的观念里解放出来,和男人平等地站在一起。她...
波伏娃和萨特,这两个颇具影响力的名字,从此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是彼此一生的伴侣,但他们之间的相处方式,即使放在现代社会,都是非常奇葩另类的 。两人刚刚恋爱时,萨特就要跟波伏娃签一份契约:我们做最亲密的爱人,可是不结婚,也不同居;保持自由,允许对方有别的感情体验,但相互必须告知;期限为两年,到期再...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法国作家,存在主义哲学家,女权主义者。1908年1月9日,波伏娃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守旧的资产阶级家庭。1929年,与让-保罗·萨特一同参加法国高中教师资格考试(agrégation),成为该考试最年轻的通过者。同年,与萨特相爱,直到两人去世都一直保持着恋爱关系。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