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常规的细胞死亡形式,泛凋亡(PANoptosis)这个新兴细胞死亡研究方向也成了近期大家的关注对象。 泛凋亡可以说是目前已知最复杂的细胞死亡形式,既包含细胞焦亡、细胞凋亡和坏死性凋亡的特征,又不能被任何单一死亡形式表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前景。从发生机制、检测方法,到研究思路、文献解读,本文都给大家总结好了!(...
2019 年,美国学者 Malireddi 将这种具有焦亡、凋亡和坏死性凋亡特征的新型死亡方式命名为泛凋亡,并提出先天性免疫传感器 ZBP1 和 TAK1 激酶在泛凋亡小体复合物组装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2]。 Tips:泛凋亡(PANoptosis) 是由特定触发器激活并 PANoptosome 复合物调节的炎症性 PCD 途径,其综合了细胞焦亡、细胞凋亡...
文章中,作者首先关注的分子为ZBP1(见图1A),该分子在上一期中已介绍过,为泛凋亡复合体的一部分。ZBP1水平的上升标志着泛凋亡复合物的形成。作者对ZBP1在蛋白质及转录水平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其在脊髓损伤后显著升高(见图1B C)。继而,作者对三种与焦亡、凋亡、坏死性凋亡相关的蛋白——Caspase1、P...
泛凋亡(PANoptosis)是2019年由美国学者Malireddi等[1]提出的一种全新程序性死亡方式。泛凋亡受到PANoptosome(泛凋亡体)复合物的调控,具有细胞焦亡(Pyroptosis)、凋亡(Apoptosis)和/或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的关键特征,这也是PANoptosis术语中“P”、“A”和“N”的来源,但泛凋亡却不能用这3种程序性细胞死亡(PCD)...
此外,该研究还利用了集群2中的枢纽基因预测了6个具有潜在靶点药物或者化合物作用的基因。总的来说,作者的分析揭示了PANoptosis 基因与 AD 发病机制之间的密切关联,并从泛细胞凋亡的角度,鉴定了AD 的两个亚类,明确二者在临床特征、代谢特征和免疫浸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阐明了 AD 患者之间的异质性。
1、'泛凋亡'概念 在Frontiers系列期刊上发表的综述“ZBP1 and TAK1: Master Regulators of NLRP3 Inflammasome/Pyroptosis,Apoptosis, and Necroptosis (PAN-optosis)”首次提出泛凋亡概念(PAN-optosis)。什么是泛凋亡?第一,要形成一种细胞死亡的复合体,该复合体有很多种类型;第二,最后的细胞表型是三种死亡途径...
VDAC寡聚体水平的Western blotting:显示黄芩苷和VBIT-4均能降低由泛凋亡诱导剂引起的VDAC寡聚体的水平,进一步支持黄芩苷通过影响这些通道来抑制mtDNA释放和泛凋亡。 综上所述,该实验通过证明mtROS与Ox-mtDNA在泛凋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黄芩苷作用的潜在机制,为黄芩苷抗泛凋亡的药理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为理解...
泛凋亡的定量分析听起来复杂,但只要拆开步骤一步步来,咱们也能摸清门道。别急着动手做实验,先理清思路最关键。泛凋亡涉及多种死亡通路交叉作用,定量时要考虑细胞膜完整性变化、线粒体膜电位波动、炎症因子释放量这些核心指标,单测某个指标容易以偏概全。实验设计阶段得注意样本分组,健康细胞组、单一凋亡诱导组、...
近日,来自美国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的Thirumala-Devi Kanneganti团队在Cell上在线发表题为NLRC5 senses NAD+ depletion to form a PANoptosome, driving PANoptosis and inflammation的文章,发现NLRC5驱动先天免疫细胞死亡途径——泛凋亡(PANoptosis),以响应特定的配体,包...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泛凋亡研究的策略,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泛凋亡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泛凋亡是指某个生物群体或物种在广泛的地理范围内死亡或灭绝的现象。泛凋亡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泛凋亡的原因和机制,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应对泛凋亡事件的发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泛凋亡研究的方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