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称论师微笑着说:“不如我们举办一次大型的讲法会吧。我们可以邀请各地的僧人和学者前来,共同探讨’七部’的真正含义和应用。”老僧欣喜地说:“这是个好主意!我这就去安排。”不久之后,一场盛大的讲法会在寺院中举行。来自各地的僧人和学者济济一堂,都期待着聆听法称论师的教诲。法称论师缓缓走上法座...
法称论师微笑着说:“这个问题问得好。答案并不是我直接告诉你就能理解的。你需要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就像佛陀教导我们的,真理需要自己去证悟。”弟子恭敬地点头,心中充满了对量论七部的好奇和探索欲望。他知道,接下来的修学之路将会是一段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智慧的旅程。法称论师看着弟子充满求知欲的眼神,继续...
在《法称传》中记载,这场辩论后,迦摩罗成为了法称论师的弟子。他说:"今天我终于明白,逻辑和语言都只是工具,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何时该用它们,何时该放下它们。"这一幕在佛教史上广为流传。人们赞叹法称论师不仅精通因明,更懂得超越因明。正如《中论》所说:"诸法实相,言语道断。"有些真理,不是用语言...
法称论师约于公元七世纪左右,出生在南印度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从小才智敏捷、博学广识,精通婆罗门教义及声明学、医学等知识,正当婆罗门教为其才智而赞赏时,他遇到了佛法,并对佛教十分敬信,衣服也改成了优婆塞的装束,正因此被众婆罗门驱逐出去。此后法称论师便到了中印度,在当时著名的那烂陀寺参学,收获颇多,但他仍...
02陈那论师因三相特征 在以上关于“因三相”来源的分析过程中,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是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同品、异品”需要“除宗有法”的这一内涵,我们在上面没有具体提及,但是非常重要,可以说它是陈那论师“因三相”的特征所在,也是法称论师要发展陈那论师因明相关内容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明学是在古印度早已有的学问,直到大乘佛教时期才将其革新为佛教因明学,为佛教五明之一。在佛教因明学成熟的过程中,有众多论师为因明学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法称论师正是其中最为卓著的一位。 法称论师约于公元七世纪左右,出生在南印度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从小才智敏捷、博学广识,精通婆罗门教义及声明学、医学等知识...
法称论师极其聪颖,据说听第一次的时候即“见与师齐”,第二次听即超过自在军而达到陈那的知识水平,第三次听的时候,已然“见超前贤”,发现了陈那论师观点中的纰漏。 后来,法称论师著作了著名的《因明七论》。准确、详尽地解释了陈那论师的因明观点。《因明七论》有三个根本论和四个支分论,三个根本的论...
法称论师足下我祈请。“内外量理扼要皆通达”。内:就是我们佛教的量理全部都通达,外:就是外道的量理全部通达的;唯一的,彻底地通达内外佛教的量理和外道的量理的只有法称法师。 “有经深广诸道由理论”有部派、经部这两部的最深的、最广的这些理论全部写得很清楚的。“令解最胜法理善授者,法称论师足下...
法称论师约在公元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左右出生于南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自小通达世间各种学问。十六七岁的时候,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皈依了佛门,并师从陈那论师弟子自在军学习《集量论》。法称论师极其聪颖,据说听第一次的时候即“见与师齐”,第二次听即超过自在军而达到陈那的知识水平,第三次听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