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共治是我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治理模式。西周最早提出“明德慎罚”,提倡德治,注重教化。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统治者应当“任德”而不“任法”,从修身齐家做起,行“德治、仁政”以治国平天下。秦施暴政,二世而亡,与德礼的缺乏不无关系。汉汲取秦亡的教训,在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与之相对应的是,许多外国的法律如日耳曼法、罗马法等,是首先发展出了程序法,随后才产生了实体法。一些古老的法律格言如“程序先于权利”、“审判先于真实”、以及“审判先于证据”,都表明了程序在他们法律传统中的重要地位。实体与程序之间是什么关系?
认真总结中华法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历史经验,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史鉴价值。 一、德法共治:中华法文化的精髓 德法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治国在中国由来已久,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华法文化的精髓。 关于德的概念,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阐明:“悳(通‘德’),...
二是价值观层面的,‘礼’凝结了中国传统法的价值追求,如和谐、道德等等。” 在中国的古代,礼与法作为两大社会规范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法与礼有着极深的渊源。中国古代礼与法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表现出区别的同时,两者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传统礼与法的区别 (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同 ...
一、法的传统法的传统一般是指经过历史沉淀并沿传至今的关于法的社会态度、信仰、习惯和制度,它不仅仅属于过去,对现在和未来都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法的精神品格和价值理念。中国的法律传统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以儒家思想作为法律的指导思想,强调人的作用、道德的作用;以和谐作为法律的核心目标;司法与...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治世理想的集中体现。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出礼入刑、隆礼重法意指在治理国家时,应当将礼仪和法律结合起来,既注重礼仪教化,又重视法律制度。《通典》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收养弃婴,养子长大后杀人犯罪,这个人却隐瞒不报。那么,他是否...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内涵的高度概括,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至于他所讲的“等等”,本文认为至少还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正执法的思想。法尚公平、执法持中、公正执法,是中国古代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倡导的执法原则。先秦时期商鞅针对“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提出的“刑无等级”的主张,...
传统的白描技法 中国画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技法。其中,勾法是中国画最基础的技法之一,指以笔线勾取物象的外廓,也叫描法,在工笔画中称为线描。 以线造型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色,不管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画、花鸟画,都少不了以线勾勒物象。古代画家把各种...
直接诉冤于皇帝或钦差大臣。晋武帝时期始设登闻鼓,该鼓悬于朝堂外或都城内,百姓可击鼓鸣冤,有司闻声录状上奏,这种制度弥补了绝对禁止越诉的不足,加强了自上而下的司法监督,客观上有利于百姓冤情上达。这一制度自建立后,后世各封建王朝历代相承。原标题:《【法史故事】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人性化制度》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把中国传统法的结构概括为一体、两元、主从式、多样化的构成。一体是指由国家法与民间法所构成的法的统一体;两元是指由国家法与民间法分别构成的法的两个系统;主从式是指法的统一体以国家法为主与以民间法为从;多样化是指国家法与民间法形式的多样性,包括国家法中的律、令、格、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