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主要观点是:“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故曰:色即为空,色复异空。”意思是说,色并不是靠自性而成其为有,所以是空。僧肇在《不真空论》中曾认为,这种观点“直语色不白色,未领色之非色也”,即这种观点只讲到了万法不能独立自存,并以此来否定色之存在,却不懂得色本身就是非色的道...
法性空 首页>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关键字: 摘自:佛学大词典 谓诸法本性空寂。仁王经合疏卷中(卍续四○·三八三下):‘法性空者,性本若不空,不可令其得空。以性本自空,故诸法皆空也。’[法苑珠林卷五十七](参阅‘法性’3358)更多:https://www.bmcx.com/...
东部战区位台岛周边开展联合演训】今天(4月1日)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兵力,位台岛周边组织舰机多向抵近台岛,重点演练海空战备警巡、夺取综合制权、对海对陆打击、要域要道封控等科目,检验战区部队联合作战实战能力。(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国军号 4494次播放 · 288次点赞 ...
法性空 首页>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关键字: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术语)诸法之自性本空,故云法性空。仁王经天台疏中曰:‘法性空者,性本若不空,不可令共得空,以性本自性故,诸法皆空也。’更多:https://www.bmcx.com/ 接口调用|联系我们...
谓诸法本性空寂。仁王经合疏卷中(卍续四○‧三八三下):「法性空者,性本若不空,不可令其得空。以性本自空,故诸法皆空也。」〔法苑珠林卷五十七〕(参阅「法性」3358) p3360
“三论”主要阐述的是“一切皆空”与“诸法性空”,这个“空”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空无”的意思,而是一种不定与无常。鸠摩罗什将这“三论”译为汉文,并在东土宣扬其教义。在他之后,他的弟子,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僧肇和尚又将三论发扬光大,并且形成了三论宗早期的雏形。僧肇以后天下大乱,而真正集“三论”之大成...
大乘佛教讲“空”,但“空”的含义是什么,不但教外之人不了解,教中一般人也只能从字面上粗浅地理解,难以掌握其真正的意思,甚至,连那些智商较高的小乘人也不理解“空”的究竟意义。因此,很多只从字面上了解佛教的人,甚至许多学术界人士,都认为佛教是“虚无主义”,这种看法由来已久,不足为奇。正因为“空”的意...
寂寥孤品禅茶味,淡泊常悟法性空。🍃豆包答: 这副对联真是对仗工整,意境深远! 上联"寂寥孤品禅茶味",描绘了一种孤独中品味禅茶的宁静场景。"寂寥"让人感受到孤独的深沉,"孤品"则强调了禅茶的独特与稀有,"禅茶味"则暗示了在品茶过程中,内心逐渐平静,对禅的领悟也在加深。
遍计所执与诸法性空 一、遍计所执性 在人世间,有很多纷争的起因就是从计较“你多我少”、执著“你有我无”中引发了不少无谓的烦恼。 举世闻名的福特公司,有天为一位领班在其退休前夕举行送别会,当这位当了十九年领班的人起来致词时,大家才发现到,领班的脸和公司经理的脸怎么那么像,不禁纳闷在心。 领班首先...
故对慧根低下思想不成熟的人,说空也是违犯菩萨戒的。为了消除对佛教教义误解,对“空”作一简明介绍。 佛教哲学将一切事物,即万法,分为性相两个方面:“性”是事物的自性,“相”是事物的现象,现象就是世俗智能认识到、把握到的事物的表面现象。 “自性”是经过理性思辨才能认识的东西。佛教中世俗智所认识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