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讲的治学三境界,是从古人词里摘出三段:第一段出自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段引用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段引用辛弃疾词《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1)孟子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仁政” 治学说,主张施行“__”(思想核心)。实质是建立小农经济;内容是给农民以土地不犯农时,宽刑减税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民本思想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主张 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性本善” 非之心,人皆...
孔子的治学思想:述而不作。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子提倡“
关于治学的论说文 在治学之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有些人可能会因为遇到一些困难而选择放弃,但真正的学者却不会。他们知道,治学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态度和精神。 首先,治学需要具备勤奋和耐心的品质。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地学习、积累知识,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学者们需要耐心地对待每一个问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当作‘蓦然回首’,记误),那人正(当作‘却’)在,灯火阑珊...
梁漱溟先生说:「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话可说,还是一点儿不说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哲学问题的解决每存于个人主观,不能与人以共见。古人早都解决,而后人只能从头追问。」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庄子讲:「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智者们的言说何其相似...
这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学识”和“应用”的统一,而是专指“良知”与“行为”的合一,人的行为是不能违背良知的。其四句教言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学的本质和知行合一的功夫尽在其中了。 (三)学贵有见。 这也是王阳明提出来的。他教育弟子说:“且...
读书治学不是从今天才有的,读书治学的原则和方法也不是今天才有的。所以要谈读书治学的原则和方法,首先要想着从古人那里去继承过来,然后再有所发扬,无中生有既不可能,也行不通。 中国古人关于读书治学的原则与方法的论述有很多,本文着重谈谈“五要”、“四患”、“三到”。 先说“五要”。 博学之,审问之,...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