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盲(River Blindness)即盘尾丝虫病(Oncocerciasis)在非洲30个国家及6个拉美国家流行,是这些国家的主要的致盲眼病。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约有2000—3000万患者,其中30万患者因该病而失明。该病是由沿河流繁殖的黑蝇(Black fly)叮咬而传播,人被叮咬后,微丝蚴随血流进入眼动脉而大量繁殖,引起眼部感染。造...
盘尾丝虫病(河盲症)在非洲某些高发地区使20%以上的成年人失明;而在发达国家,这些疾病则已是不足挂齿的区区小事。 盘尾丝虫病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点防治的热带病之一。该病广泛流行于非洲和热带美洲。流行区居民在河边被蚋叮咬而感染。往往引起视力障碍以致失明,因此该病又称为“河盲症”。本病...
盘尾丝虫病(onchocerciasis)又称“河盲症”或“非洲河盲症”,是世界上一些不发达地区,如沿河社区的常见致盲疾病。流行于非洲、拉美和中东地区。是由丝虫卵(盘尾丝虫)直接感染眼睛引起。在流行地区,有一半以上的成年人会因继发感染盘尾丝虫而导致视力损害。 人类是盘尾丝虫的直接宿主。感染途径...
河盲症是一种由黑蝇传播的微丝蚴引起的疾病。当苍蝇叮你的时候,它所携带的微丝蚴就到了你的皮肤下。如果微丝蚴到了你眼睛里面,它们就会导致失明。 症状: *皮下隆起,慢慢长到2~6厘米大小。 *当幼虫传播的时候,会引起瘙痒。 *背部、肩部或臀部疼痛(或全身疼痛)。
盘尾丝虫病(onchocerciasis)是由旋盘尾丝虫寄生于眼部或皮下组织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临床特征为眼部损害,可致失明,故又称河盲症(riverblindness)。症状体征 潜伏期不详,从1岁以下婴儿可查见成虫所致结节来看,估计最多1年。成虫和微丝蚴对人均有致病作用,尤以后者为重。1.皮肤损害成虫寄生于皮下组织中的淋巴管...
在研发伊维菌素的过程中,默沙东的科学家们注意到了伊维菌素可以有效地杀死一种与盘尾丝虫很类似的马的寄生虫,他们敏锐地判断出伊维菌素也许能杀死盘尾丝虫,从而治愈河盲症。 但是,由于盘尾丝虫引起的角膜炎症对视力的破坏是永久性的,不会因为伊维菌素杀死患者体内的盘尾丝虫而逆转。治愈河盲症,不仅可以解除患者皮下...
河盲症,又称盘尾丝虫病,是一种由盘尾丝虫感染所致的寄生虫病。该病症主要影响非洲等热带地区的居民,尤其是那些生活在贫困和卫生条件较差地区的人群。治疗河盲症不仅涉及医学问题,还伴随着复杂的伦理与道德考量。本文旨在探讨治疗河盲症过程中的伦理与道德问题,以期为相关医疗实践提供参考。 二、治疗河盲症的伦理原则 尊重...
伊维菌素为首选药物,剂量为150μg/kg单剂口服,每年1次或2次。≤5岁或体重≤15kg的儿童,孕妇,给出生后第1周喂奶的母亲及病症严重的病人,不应服该药。伊维菌素可迅速减少皮肤和眼中的微丝蚴医学教育|网搜集,但无杀成虫的作用,然而可在数月内阻止微丝蚴从子宫释出。副作
在活检皮片中寻找微丝蚴是诊断感染及其严重性的传统方法。在眼的角膜和前房也可发现微丝蚴。用特异性DNA探针检测皮片中寄生虫DNA的PCR法比标准技术更敏感。用具有盘尾丝虫特异性的重组抗原的血清诊断试验尚在研究中医学教育|网搜集。 可扪及的结节(或被超声或磁共振扫描发现的结节)可用手术切除并用常规组织学方法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