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可谓是唐朝历史的拐点,至此之后便再无盛唐。唐代藩镇的割据源于河朔(黄河以北)藩镇,他们由安史旧将演变而来,占据着伪燕政权的根据地河北地区;他们与唐王朝或战或和,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与后世的五代十国不同,河朔藩镇并没有“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这样的想法,也没有如...
因为河朔藩镇本着守土有责的原则,起到了遏制东北少数民族的作用,也就是“自至德后,藩镇擅地务自安,不生事于边,奚、契丹亦鲜入寇,岁选酋豪数十人长安朝会,每引见,赐与有秩,其下率数百皆驻馆幽州”,这就说明河朔藩镇特别是幽州(卢龙)镇在抵御契丹、奚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使得唐朝朝廷减轻了边境负担。 第二,...
河朔诸镇还通过这些军事组织牢牢地控制了管内州县,使藩镇在对外战争中,能够以一个整体来行动,正如乌重胤所说,“所以河朔六十年能拒朝命者,只以夺刺史县令之职,自作威福故也”,“若刺史各得职分,又有镇兵,则节将虽有禄山、思明之奸,岂能据一州为叛哉?” 除了内部的军事统治网外,外部巩固的政治军事联盟,也...
安史之乱对唐代以至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叛乱结束以后,分布于今天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北部、山东北部和西南部的河朔藩镇(其中尤以幽州、成德、魏博三镇为典型,号称“河朔三镇”)对中央统治集团构成了严重挑战,中晚唐反叛唐廷的事件大都发生在这一区域。对于河朔藩镇,学界已经有了很多研究,...
🌍 河朔三镇,指的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期,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重要藩镇势力。它们分别是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和魏博节度使。由于这三个藩镇都位于唐朝的河北道,因此也被称为河北三镇。🔥 安史之乱后,唐朝任命了安史余部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这些三镇节度使的任命,朝廷基本无法...
菜头会飞大湿经常说“河朔藩镇像中世纪的封建骑士一样重视商业发展”。 实际上的情况是,河朔藩镇倒是很像当时德意志的封建割据的诸侯,不但征收高额的关税,有时候还沿路打劫。 (以下来自朱英杰先生的论文《羊毛与酒—13世纪英格兰南部贸易中的两翼格局》)
这导致了河朔三镇(卢龙、魏博、成德)的崛起,成为藩镇割据的典型代表。🌍 影响探讨: 1️⃣ 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藩镇之间的斗争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阻碍了经济、文化交流。 2️⃣ 中央政府统治受威胁:藩镇势力的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政府的统治,为了削弱藩镇势力,唐朝廷不得不变本加厉地掠夺人民。
当然,我们绝对不是说割据藩镇内部是一片歌舞升平的乐土,而只是想通过史实来说明,河朔诸镇的独立为治,促使他们要整饬内政,均轻赋役,以稳固自己的统治秩序,获得部下的拥戴。 不仅内政如此,边政也是这样。《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奚传》云:“故事,常以范阳节度使为押奚、契丹两蕃使。自至德之后,藩臣多擅封壤,朝廷...
但早年平定安史之乱时,当唐朝廷“君臣不合作,兵粮数十年不商”时,河朔镇就出发了因此,一边开垦耕地、积累粮食,一边恢复和发展生产,是完全合理的。 河朔镇下属地县和后范帅的不少人也注重管理内的治理。例如,田廷杰“在军中不乐,田承嗣是丛坤的弟弟,官为平叔丞,迁乐寿、清池、舒城、河间四县令,被称为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