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河北在隋朝后期处于窦建德的“大夏国”的统治范围之内。当然后世视角认为“大夏国”是隋末割据政权。但是倘若隋灭亡后群雄火并的结局是窦建德胜利,那么,唐朝则会被视为割据政权——因为在李渊称帝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唐本身也是一个割据政权。大约在唐朝武德五年(西元622年)左右,唐朝大军才击破...
从史书记载来看,武懿宗所杀害的河北百姓,数量竟然超过了契丹人。武懿宗甚至向武则天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建议:杀光所有的河北人!武则天对武懿宗的行为是睁一眼闭一眼,若不是狄仁杰从中协调,河北集体反唐也为未可知。这场捅在河北百姓心中的刀再次揭开旧恩怨,它虽然持续的时间不算长,但遗毒颇深,以至于河北士族集团...
从某种意义来说,李唐建国就开始压榨河塑三镇。朝廷就是因为把河北之地的人不当人看了几十年,才有了安史之乱,河北之地积恨几十年,不叛乱天理不容,没有安禄山迟早也会叛,朝廷自己作死。府兵制和均田制是搭配的,折冲府已经没有府兵可以交给中央了,只能改为募兵制,接受这些破产了青壮力量,两税制出来太晚...
从上述记载,不难看出,当时河北地区各个行政区内的胡人已经到了人满为患的地步,更令人担忧的是,绝大多数胡人处于无政府、无组织状态,唐朝缺乏对这些胡人的有效管辖机制。不仅如此,唐玄宗时期,玄宗设置节度使,大量任用胡人将领。由于当时的唐朝存在一种宰相出将入相的传统,许多边境大将会在任期满后回到中央...
这种决绝的态度,反映出他们对中央政权的不满和绝望。河北民间广泛流传着对武则天及武懿宗的怨恨之词,许多民谣中充满了对他们的咒骂和讽刺。唐玄宗的藩镇政策:安史之乱的前夜 唐玄宗在位期间,为了稳定边疆,实行了藩镇制度。藩镇制度,就是把边疆的军事防务交给地方军阀,由他们自己管理地方事务。河北地区因为地理位置...
供奉的大量马匹清楚地表明,唐中晚期的河北已经与人烟稠密、水草匮乏的内地迥然不同,他们已经从秦汉时完全的农耕社会过渡到了农牧混合社会,带有明显的“胡化”印记。其次,就是社会结构的变化。虽然,胡人的大量涌入,改变了河北地区的胡汉人口比例,但占绝大多数的还是汉人。但随着胡化的继续深入,河北的世家大族...
唐朝对河北的猜忌,从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就开始了。贞观十年,李世民为了应对唐朝边境越来越激烈的边境冲突,决定在今天河南、山西、甘肃、宁夏地区增加府兵数量,也就是增加折冲府的数量。但是由于出于对河北的忌惮,李世民专门下令不要在河北增加折冲府的数量,河北折冲府的数量还是保持北周、隋朝时期的数量。关内置府二百...
河北的割据问题,是唐朝对河北长期政策失策的结果。从李世民时期的忌惮到唐玄宗时期的惩罚性政策,唐朝中央的这些决策,不仅加剧了关中与关东的矛盾,也深刻影响了河北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众生活。河北民众对唐朝中央的不满和反抗,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河北地区的割据问题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
唐贞观元年(627)置,辖境在黄河之北,故名,东并海,南临于河,西距太行、常山,北通渝关、蓟门,(渝关即今山海关,蓟门即今居庸关),领怀州、魏州、博州、相州、卫州、贝州、邢州、洺州、恒州、冀州、深州、赵州、沧州、德州、定州、易州、幽州、瀛州、莫州、平州、妫州、檀州、蓟州、营州等24州和安东都护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