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书记载来看,武懿宗所杀害的河北百姓,数量竟然超过了契丹人。武懿宗甚至向武则天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建议:杀光所有的河北人!武则天对武懿宗的行为是睁一眼闭一眼,若不是狄仁杰从中协调,河北集体反唐也为未可知。这场捅在河北百姓心中的刀再次揭开旧恩怨,它虽然持续的时间不算长,但遗毒颇深,以至于河北士族集团...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河北在隋朝后期处于窦建德的“大夏国”的统治范围之内。当然后世视角认为“大夏国”是隋末割据政权。但是倘若隋灭亡后群雄火并的结局是窦建德胜利,那么,唐朝则会被视为割据政权——因为在李渊称帝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唐本身也是一个割据政权。大约在唐朝武德五年(西元622年)左右,唐朝大军才击破...
从某种意义来说,李唐建国就开始压榨河塑三镇。朝廷就是因为把河北之地的人不当人看了几十年,才有了安史之乱,河北之地积恨几十年,不叛乱天理不容,没有安禄山迟早也会叛,朝廷自己作死。府兵制和均田制是搭配的,折冲府已经没有府兵可以交给中央了,只能改为募兵制,接受这些破产了青壮力量,两税制出来太晚...
唐朝的河北,曾经是繁荣的,但在权力的斗争中变得满目疮痍。从李世民的报复到武则天的铁腕,再到唐玄宗的藩镇政策,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河北士族对李唐政权的失望,最终在安史之乱中爆发。河北百姓对叛军的认同,反映出他们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渴望。河北士族的命运,是不是历史的必然?如果没有藩...
唐朝四帝的河北政策失误 唐太宗李世民被后世吹捧为"贞观之治"的缔造者,却在河北问题上犯下大错。他对河北士族采取极端报复政策,激化了矛盾。魏徵力劝李建成出兵平叛,既为修补李世民的过失,也是拉拢河北士族的高招。然而,"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河北问题再度恶化。武则天当政期间,河北遭受更严厉的镇压。
唐穆宗为何进行这一次大转岗呢?意图当然是为了剥离节度使们与军镇的纽带关系。比如田氏控制魏博六十年,因此田弘正、田布父子必须被调离魏博;成德是王家的天下,所以王承元必须要挪窝。看起来这次轮岗很高明嘛,既不伤害节度使们的利益,又割断了他们与当地势力勾结的纽带,皆大欢喜嘛。有时候好的初衷未必有好的结果...
公元782年,唐德宗在河朔地区楔入了一根钉子,即位于今天河北东南部和山东北部的横海军节度使。这里也属河朔地区,但是横海藩镇却不同于河朔三镇,一直比较忠于朝廷。特别是在乌重胤担任节度使期间,横海军成为大唐平叛藩镇造反的重要力量。 在成功治理横海军的基础上,乌重胤对唐宪宗进言了横海经验:指出了当前藩镇问题的要害...
从上述记载,不难看出,当时河北地区各个行政区内的胡人已经到了人满为患的地步,更令人担忧的是,绝大多数胡人处于无政府、无组织状态,唐朝缺乏对这些胡人的有效管辖机制。不仅如此,唐玄宗时期,玄宗设置节度使,大量任用胡人将领。由于当时的唐朝存在一种宰相出将入相的传统,许多边境大将会在任期满后回到中央...
河北的割据问题,是唐朝对河北长期政策失策的结果。从李世民时期的忌惮到唐玄宗时期的惩罚性政策,唐朝中央的这些决策,不仅加剧了关中与关东的矛盾,也深刻影响了河北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众生活。河北民众对唐朝中央的不满和反抗,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河北地区的割据问题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
唐朝对河北的猜忌,从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就开始了。贞观十年,李世民为了应对唐朝边境越来越激烈的边境冲突,决定在今天河南、山西、甘肃、宁夏地区增加府兵数量,也就是增加折冲府的数量。但是由于出于对河北的忌惮,李世民专门下令不要在河北增加折冲府的数量,河北折冲府的数量还是保持北周、隋朝时期的数量。关内置府二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