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团成员之一美国人斯蒂芬·麦金农,深入沙石峪进行采访,拍摄了大量纪实照片,反映了沙石峪人生产和生活的真实瞬间。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他的镜头,看一看50多年前河北遵化沙石峪村的真实面貌,感受当年沙石峪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照片搜集不易,值得珍藏!1、沙石峪峪砂岩大队,几名妇女站在村边。村子里的房...
《沙石峪》是1966年陈毅创作的诗。作品原文 沙石峪 沙石峪 遵化有个沙石峪,漫山遍野大石头。外村有女不愿嫁,本峪男儿往外游。十户百户均极穷,野枣充饥糠不留。数九寒天落大雪,无衣无褐等罪囚。自从来了共产党,号召革命得自由。政治翻身不满足,经济生产再细筹。何处来资金?不靠上级接济与邻村,就靠...
沙石峪“当代愚公”精神,诞生于上世纪5、60年代。沙石峪人民面对“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的恶劣农业生产条件,在党支部书记张贵顺的带领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人间奇迹。周恩来总理曾两次来沙...
从1966年到1971年,沙石峪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共动土石方1760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力1180万个。他们将原先的2.3万块、780亩土地,改造成了5020块、1200亩的高产田。这就是“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壮丽篇章的由来。七户庄的赵凤兰,新婚后不久,因担心弄脏嫁衣而试图清洗,却因使用的水量而受到婆婆...
沙石峪陈列馆是位于河北省遵化市东南20公里处的历史陈列馆,2007年被评为唐山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被评为第四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沙石峪陈列馆展馆分为两层,一层为图片、实物展室。二层为放映厅。综合运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采用照片与实物相结合的形式,分“立下愚公志、深山展宏图”“ 万里千...
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号召下,一九五二年九月,沙石峪在十七个互助组的基础上,由三十六户贫下中农创办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社像一棵幼苗,迎着东风,沐浴着阳光,在燕山深处茁壮成长。开春种地的时候,几户怕入社吃了亏的中农暗暗地使劲,要和合作社比一比。阶级乱人也在阴沟里煽风:“吃救济粮的命,组织起来...
沙石峪村位于遵化市东南20公里处,是全国闻名的当代“活愚公”村。20世纪 60年代,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全村现有人口870人,可耕地60公顷(其中人造田30余公顷)、山场267公顷,有葡萄园33公顷,民办企业4家。2019年12月25日,沙石峪村入选国家森林乡村。经济概况 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800...
传承“当代愚公”精神的红色基地—沙石峪村 党史小故事 我是23级制药工程的高语晨,我的家乡——沙石峪是全国闻名的当代“活愚公”村。 沙石峪,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解放前,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素有“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之称...
沙石峪的故事 您听说过沙石峪吗?那可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 以前啊,沙石峪就是个穷山沟沟,到处都是石头,土少得可怜。这就像老天爷跟这儿的老百姓开了个大玩笑,想种地?难啊!就那点儿薄土,种啥都像在跟老天爷要饭吃,收成少得可怜巴巴的。 但是啊,沙石峪的人可没被这穷山恶水给吓倒。他们就像一群倔强...